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7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71篇
理论方法论   74篇
综合类   722篇
社会学   68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本文主要考察《自私的基因》的整体思路及其拟人化手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道金斯是在"个体"与"种"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意义上混用"基因"一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在其理论的拟人化世界里,尤其是在用自私解释利他时,个体并不拥有自由选择的意志,而是受一个"种"意志的左右,这其实正是他所批判的种群选择理论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2.
刘作 《兰州学刊》2014,(5):6-10
人因其意志的自律而是目的自身。"人是目的"的准确说法是人性或理性是目的,人性是设定目的的能力,是一贯性的自由。人是目的首要针对的是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前者的外在运用。人是目的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不会破坏自然,相反,它要求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是目的的运用需要考虑人的情感等因素,具有可操作性。由此,构建美好的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康德的"人是目的"的观念。  相似文献   
993.
《伊甸之东》中的老李能够正确认识华人在美国遭受种族歧视的现实,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处世哲学建立起价值体系,获得个人的胜利。老李的形象颠覆了在西方流传已久并成为程式化概念的华人刻板形象。通过老李的处世哲学、正确对待历史和罪恶的态度以及他对自由意志的阐释和践行,斯坦贝克试图用东方的文化思想帮助美国人构建新的道德体系,拯救美国人岌岌可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94.
林安梧强调,本质主义引起了方法学上的谬误与错置,治中西哲学不能陷入“本质主义”的圈套。例如,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自由意志,先秦儒家就很重视自由意志,只是后人把它磨损掉了。他倡导“后新儒学”,提出“约定主义”,主张通过“五证”的方法回到原典,使中国文化在学习民主科学中起调节作用。欧阳康认为,哲学的本性就是对话,但在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处于独尊地位,对话一度困难。1978年以后,哲学界最大的进步是哲学本性的恢复,走上了对话之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学术化的发展方向,并且与“西马”相比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还应继续倡导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邓晓芒认为,我们现在还谈不上反本质主义,本质主义实际上是理性精神,是一切对话的平台,中国历来缺少它。儒家的自由意志只是现象,其本质上并不尊重自由意志,只是把规定好了的东西(如天道等)让人去选择。这些问题离开本质主义都说不清。郭齐勇认为,哲学最重要的本性是宇宙论式的终极关怀,这是中西哲学沟通的平台。中国哲学中的天道是自由意志的前提,而西方基督教的上帝、康德的“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同样也是前提。除了理性之外,“智的直觉”更重要,它是生命和实践的学问,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也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995.
邓喜道 《江汉论坛》2005,2(1):87-89
主体在实践中获得并证明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正是在强调认识的能动性这一基础上超越了旧唯物主义。而认识的能动性是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的。本文仅从主体方面探讨了影响认识能动性的主观因素,分析了主体的目的动机、情感意志、利益价值和知识经验对认识能动性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6.
卢梭的道德观不同于以伏尔泰为首的启蒙学派的道德规,他不是关注行为产生的效果,而是注重人行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良心的引导,更加注重动机和意图,这一惊艳绝伦的道德观,给人以石破天惊的震撼。本文将对这一道德观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97.
17世纪在法国形成的冉森派运动是天主教反改革运动中重要的宗教运动.在神恩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这一神学问题上,冉森派对莫里尼主义和耶稣会神学家提出了批评.这一批评延续了贯穿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上的奥古斯丁主义对佩拉纠主义的批判.然而,这一批判不仅仅是基督教神学内部的对话,而且体现了冉森派对现代性的拒绝.由此,冉森派的影响超出了神学和宗教层面,推动了反绝对主义王权的政治话语的形成,在旧制度后期法国的政治运动中产生重大影响.对17世纪冉森派的神学和政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基督教和现代性的复杂关系和法国现代政治中的反宗教倾向.  相似文献   
998.
17世纪女作家阿芙拉·贝恩的小说《奥鲁诺可,或高贵的奴隶》讲述了非洲王子遭到英国奴隶主陷害卖至南美为奴,为寻求自由不屈抗争的故事.作品从人性图景、身体语言、荣誉意志和死亡抗争四个层次阐释理想人性,将情节的可读性与道德内涵的丰富性相结合.作为变革时代的产物,小说体现了作者对人性道德理想和现实的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999.
1000.
大众传播媒介 2 0多年来市场化改革最直接、最显著的结果就是受众观发生了质的变化 ,受众已经成为多重视角观照下的“复合型”角色。该角色既承载了受众的主体意识 ,同时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意志的体现。为了实现其自身与资本意志的“双赢” ,受众至少应当具备诸如“质疑信源权威”、“崇尚法律”等六方面的主体意识 ,从而适应大众传播活动的市场化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