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6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43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349篇
社会学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本文从外语课程思政角度出发,将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旨在通过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的学习,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中国文化素养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除此以外也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当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研究并探讨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校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及培养。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互联网+”背景下SPOC+思维导图的混合式教学在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实施方法与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右江民族医学院2019级护理学本科1—4班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2班)和实验组(3、4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SPOC+思维导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课程质量评价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实验组课程形成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与期评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教学后实验组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POC+思维导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5.
该文根据国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论述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指导下,学生在演讲与辩论课程中如何有效学习,从而提高思辨能力。通过8周教学实验,证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自我评价量表对英语专业学生自我反思能力提高、思辨能力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具有促进作用。该项研究为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演讲与辩论课程及提高思辨能力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6.
27.
批判性思维在当今世界发达的教学与研究体系中已经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国内亦呈现方兴未艾之势。批判性思维是一门逻辑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学的关系,以避免由于可能的误解而妨碍了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顺利推行,而且,这对于把握逻辑学的学科价值,拓展逻辑学的生存空间也会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8.
论非形式逻辑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形式逻辑是在传统逻辑和数理逻辑之后产生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根本作用是培养和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既能体现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完美结合,也能体现思维的确定性和不确定的完美结合,是案例教学学科整体发展趋势的反应。  相似文献   
29.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关键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是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应用技能、通过学习来增强文化交流为目的,辅助各种学科进行世界性学术交流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批判性思维批判的基础在于语言,在这里我们要把批判思维和大学英语结合到教学实践当中,使学生更系统、更扎实地掌握英语的学习技巧和使用方法。教育不仅为了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0.
随着人们对批判性思维能力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目前高校极为重视的一项发展规划,通过对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探讨、分析,提出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式,以培养并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