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1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58篇 |
理论方法论 | 14篇 |
综合类 | 95篇 |
社会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
试论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既有促进人的本质实现的一面,也有压抑人性的一面,但是科学技术在本质上是非中立的,它先验地适合于统治.技术理性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理性的分裂和批判理性的泯灭,它成为发达工业社会的基础,并创造了一个特殊的"社会整体利益".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执行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成为对人的爱欲本质和批判理性双重压抑的根源,造就了"极权主义社会".要克服科学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必须把科学技术置于理性的指导之下,建立能够实现人的本质的"新科学"、"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包庆德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2-122
中世纪以来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开始主导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错综复杂甚至紧张起来。由此,当代生态危机的真正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中世纪的宗教和技术状况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态思想。中世纪作为宗教时代,引发了自然观念的彻底变更,古希腊那种敬畏自然的观念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主体性地位的高扬;中世纪作为技术时代,则导致了实用技术理性与技术乐观主义,由此强化了对自然的资源化理解,科学精神那种面向自然时不谋求实际利益的求知,被实用技术带来的物质利益所遮蔽。如何进行有效的解蔽工作,是当今生态文明时代的艰巨使命。 相似文献
13.
刘成勇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2):82-84
现代传媒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是和传播媒介密不可分的,媒介在其中甚至起到关键性、主导性作用.检视文学的发展即可印证这一点.从口耳相传到刻在甲骨之上,文学克服了声音稍纵即逝的局限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从而成为历史性存在,纸张的使用和活字印刷的出现又使文学在共时性维度得以大面积传播,从而扩大并巩固了文学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影响.上世纪中期,电视的出现标志着电子媒介时代的降临.而电子媒介在半个世纪不到的时间里就迅速奠定了传播霸主的地位.就文学而言,影像代替了文字,"读图"代替了"读书".传播媒介优劣强弱的抗衡结果让人为文学的命运哀怜叹息、惶惑迷茫,"文学终结论"和"文学性蔓延"论联袂而出,看似命题相反,实则都是对文学边缘化状态的焦虑表述. 相似文献
14.
15.
技术理性是人类理性的特殊的、综合的和典型的形式,是人类多种理性的某种合取,是一种追求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功能性、理想性和条件性的人类智慧和能力,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技术理性批判是对技术理性片面发展的批判,而不是对它的一般批判,更不是对其简单否定或抛弃。准确把握技术理性必须辩证地理解技术实践的二重性特征,应把技术理性与其构成要素区别开来,其完善与建构应在技术与人文和道德的互动中展开。 相似文献
16.
要更好地考察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问题,就必须了解公共行政学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传统.以技术理性为特质的现代性构成了西方公共行政的宏大叙事背景,并界定了其理论思维与实践走向.重新梳理历史的要旨,不仅在于恰当地描述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轨迹、丰富20世纪的公共行政思想史,更在于彰显一种相对于现代性叙事、由批判角度形成的理论视野,从而激发人们对于现代性公共行政的批判与反思,并为构建和谐的良序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是人类理性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范围,同时又相互作用、紧密联结成一个整体.面对技术理性僭越、价值理性被"遮蔽"的现实,人们应当在重视技术理性的同时,大力弘扬价值理性,并以价值理性激发、规范、引导技术理性,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二者融合.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概念分歧的背后——兼论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功能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对我国学界影响很大的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人的意识形态概念,与马克思和自由主义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前者表现为对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上的分歧,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双方对“自由”及“强制”等理念的不同理解。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学理辨析,是一个关涉着目前我国制度创新和社会重组所应遵循的理念原则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玉杰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文化批判理论自问世以来,产生了持久的历史影响,虽然时易事移,但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在现象层面上,文化工业在中国已渐成规模,并影响着大众的生存方式和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与中国人文精神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技术时代的人文精神,不仅要体现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类未来命运与归宿的思考和关注,而且要反映数字技术平台上科技发展的"为人"向度,体现高科技为人的发展塑造个性化的空间,体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共同进步,体现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进程的统一。因此,中国的人文精神的构建必须要确立"超越性扩展"的核心理念,积极提高数字技术边缘地区的网络化水平,重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秉承儒家人文精神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