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83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39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202篇
理论方法论   101篇
综合类   598篇
社会学   151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993.
汪丁丁在2010年1月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撰文指出,“劳动-资本”轴心关系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正以格外强烈的方式呈现为我们全部社会关系的轴心。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而应当论证“劳动-资本”关系何以对资源配置效率至关重要。这才是“新政治经济学”之综合新古典经济学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途径。在经济学的古典时期,劳动与资本被视为两种不同的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99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始终站在新闻报道的前端,保持竞争优势。作为新时代的网络新闻人,要继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敢于创新,大胆创新,借助各种新闻报道手段,讴歌主旋律、报道真善美、反映群众心声,真正做到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  相似文献   
995.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兴的"新闻现象",因其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实际而备受普通民众的青睐。本文从报道方式灵活多样,紧扣民生;注重新闻的深度挖掘,"小民生"变"大民生";讲究职业操守,把好舆论关三个方面探讨了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吸引力、引导力。  相似文献   
996.
国外新媒体对我国政府形象的正确认知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成正比。以英国广播电台对乌坎事件的网络报道为样本,基于接受理论分析报道体现的中国政府形象的正解、误读及成因,提出了基于报道改善中国政府形象的思考:政府以人为本,重视民众的合理诉求,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增强自身责任意识,满足人民的知情权;政府联合媒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展示当代中国人民的"微生活"。  相似文献   
997.
尽管近年来在国际格局多极化建构过程中,中英两国的外交关系有所发展,但英国报界对于中国人权问题的态度,与上世纪相比较,变化甚微.在2005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英、德、西三国之际,英报刊的报道明显出现了与本国政府言论不同的论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作者将英国报纸的立场和我国全球传播的现状作了比较,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998.
新闻审美以新闻的真实美为其核心组成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立于大众文化背景之下的众媒体纷纷借纪实化的报道手法为延伸自身的优势和生命力进行探索与尝试。发现真实与开掘真实是媒体主动的理性审美价值取向与受众客观的感性审美需求暗合纪实化报道手法之特征并在媒体经济运作逐步市场化、独立化基础上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本文着眼于纪实化报道产生的宏观、微观动因及其应用误区 ,从新闻审美机理层面论述了发现真实与开掘真实的审美内涵 ,揭示了它与报道纪实化要形成有机互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9.
电视调查性报道作为一股舆论监督力量,在转型期的中国具有更加丰富的报道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空间。然而,要做更大的空间拓展则需要舆论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需要电视从业者大胆而稳妥的专业推进,和决策者积极的观念变革。从暗访手段的限制、真实的界定和商业化带来的冲击三个方面展开,理清其中的一些认识,可以给电视性调查报道一个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00.
陆少平  崔德群 《学术交流》2001,2(3):140-142
新闻传媒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准绳的确立作用巨大,就观念参照来讲,其主流媒体所起到的社会心理定位的坐标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如人物报道群体模式可以形成社会人格的参考坐标;灾难性报道的真实传播可以唤起人性的关爱情感,而组成道德伦理坐标;纪实性报道则可以形成社会的价值观坐标.正由于新闻报道对人群的社会价值定位有着这种不容忽视的坐标功能,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在讲究符合传播规律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它的价值引导和道德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