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1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73篇 |
理论方法论 | 12篇 |
综合类 | 160篇 |
社会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李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
易卜生的后期剧作,以<野鸭>为突出例子,呈现出一个怪异而悚然的男性世界.剧作中的男人们要么如雅尔马那样懦弱而茫然,要么如老艾克达尔那样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虚幻世界里讨日子,要么干脆就像瑞凌医生那样靠谎言来维持生存.总之,在易卜生所虚构的这个世界里,所有的男人都染上了某种疾病:从身体到精神.医生和牧师概莫能外,拯救已经无望.反倒是剧中的两、三个女性活得清醒而有血性,让人同情或仰慕.出路何在?易卜生并未给出答案.这倒反而张显出其后期剧作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62.
姜智芹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6):37-42
好莱坞电影中的异国恋情故事往往体现着性别、种族与政治冲突的内涵。中国男人与白种女性之间的恋情由于威胁到白人的父权制权威,是爱情禁忌。在这类故事中,中国男人的男性气质时常祓遮蔽。《落花》和《阎将军的苦茶》等是华人男性气质被遮蔽的典型。相反,白种男子与中国女性之间的恋情由于体现了白人男性的魅力,爱情禁忌则被解除,演绎的是拯救神话。《苏丝黄的世界》、《大班》、《庭院里的女人》等是这种婚恋模式中白人男性气质得到凸显的范型。 相似文献
63.
形而上学的历史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历史。形而上学经历过辉煌的胜利,也遭到过无情的否弃,究其原因,是它落入了无法自拔的理论窠臼。从形而上学的建构路数来看,柏拉图主义滥觞、同一性逻辑执拗、单纯理性主义、迷崇科学化和语言宏大叙事是其基本表征;而从反形而上学的批判路数来看,颠覆柏拉图主义、异质性话语、非理性诉求、反科学化倾向和微观叙事是其根本依据。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之"惑":一边"颠覆"形而上学,一边又"复兴"形而上学,成为形而上学"命舛"中值得学界注意的一个哲学"悖论"或"吊诡"。马克思哲学在其创立过程中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的思想"困惑",它在批判、否定形而上学的同时,本质主义地谈论"实践"、基础主义地谈论"社会"、历史主义地谈论"辩证法"、主体主义地谈论"无产阶级"和真理主义地谈论"共产主义",从而"拯救""复兴"和 "重建"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64.
谢江南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送冰的人来了》是尤金·奥尼尔后期创作的杰作之一。这部四幕剧以作者1911年至1912年在吉米酒店和1915年至1916年在地狱酒店及麦迪逊广场对面的花园旅馆的经历为原型,通过对剧中各种人物“白日梦”状态的描绘,最清楚不过的昭示了“美国梦”——一个充满诱惑、激发人想象的词汇,在20世纪人类社会危机、精神危机背景下可能有的滑稽形式。在猛烈抨击美国梦,画出白日梦种种可笑荒唐情景的同时,奥尼尔对剧中人物又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与爱,宽恕他们,同情他们,也想拯救他们 相似文献
65.
高懿德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0-104
哲学在古代曾有过无与伦比的太阳般的地位与辉煌,在近代也有过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王者气象,在现代却沦落为无家可归者并在当代彻底迷失了自己。现当代的许多学者据此提出了哲学已经或正在走向终结和消亡的结论。但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类的理智本性决定了哲学决不会终结和消亡,人类追求终极关怀的本性也不会让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而必将最终将其寻回,彻底解决当世危机以挽救人类和地球世界的需要也迫切要求它的回归并为此提供了一个极为恰当的机会。现在正是学者们承担起拯救哲学与当世的历史使命的伟大时刻,希望学者们共同为此而努力。 相似文献
66.
罗安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2-28
[摘要]本文将约瑟夫·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中刊载的中国报道定性为“媒介中的民族志”,试图通过此类非典范的边缘性文本,一方面反思学科范式与知识话语的建构关系,另一方面寻找文本与事实本文之间的区分和差异。20世纪初民族学人类学界盛行“拯救民族志”,洛克对异文化的记录正受沐于此理论与实践,然而在诸如迷信与理性、客位与主位以及文化拯救与异俗展演等方面却充满矛盾和争议。剖析与反思所谓“拯救”的话语权力与内涵,可以探寻到“拯救”的真正旨归:其实需要拯救的,并非想象的他者,而首先是自己。 相似文献
67.
张丽娜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4):9-12
大众文化在审美维度上的博弈发生在审美异化与审美拯救之间。在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抗衡中,大众文化突破一元,解构二元,为人的解放和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多元的审美视角;在权力话语与反权力的实践的博弈中,大众文化引领着普罗大众突破了具有着难解的清教主义情结的精英审美权力话语的藩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众审美实践;在“大众白痴”与“觉醒的酒神”的博弈中,大众文化赢得了其在主体性问题上的尊严,最终使沉醉的酒神得以觉醒,主体人格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68.
曾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4):57-60
等待与漂泊是文学传统中以救赎为中心的古老母题,在《圣经》中,救赎最终表现 为重返乐园。《等待戈多》围绕着这两种行为展开,但人物行为的隐喻性却突破了舞台时空 的限制,舞台上的时间连接着过去未来,空间隐约指向天堂地狱,等待和漂泊无休无止,人 们却离最初的乐园越来越远,看不到救赎的希望。 相似文献
69.
《红楼梦》以其寓言式构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对人间世的叩问,在叩问中向生命质疑其价值、意义、目的、来路、过程、去向及生命的美丽、丑陋和悲怆,体现出作者博大的悲悯情怀和拯救之愿。其美育精神关乎人生价值的启悟、人格境界的提升和超越、精神自由的重视,从而直指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70.
孙悦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30-33
在《海边的卡夫卡》神秘而诱人的情节设计中,蕴涵着丰富的玄机和含义深刻的所指。作者巧妙地借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故事和精神内涵,塑造出当下世界里的人物形象,探询了现代人内心的困惑恐慌,吟叹着那些亘古犹新的人类命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