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5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1139篇
劳动科学   148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145篇
人口学   39篇
丛书文集   1495篇
理论方法论   288篇
综合类   2405篇
社会学   287篇
统计学   454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394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430篇
  2011年   463篇
  2010年   434篇
  2009年   391篇
  2008年   514篇
  2007年   331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249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特别是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大城市、城市群、都市圈不断出现。城市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本文就黄山市如何加快城镇化发展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2.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在收入再分配功能上存在的问题及其与收入分配的相关性,从而明确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向,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3.
构建包含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的碳配额分配及交易减排供应链,其中消费者基于自身低碳偏好进行产品选购,政府基于行业社会福利最优进行企业配额分配和碳指导价设定,企业基于利润最优进行生产和销售。通过建立混合博弈模型,对比分析了考虑企业和消费者双重异质性的配额分配及交易机制对政府、企业最优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减排机制能在保持社会福利最优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消费者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对异质企业的双向和持续性减排激励。消费者低碳偏好和单位碳排差异度是影响减排机制实施方案和实施绩效的关键因素,其中,消费者低碳偏好决定了行业最优碳价和配额分配规则,且在主动和被动两个层面影响企业决策和产品价格;单位碳排差异度是影响企业利润、消费者主动支付倾向和减排绩效的重要因素,严格的差异度划分有利于形成正向激励;差异化的配额率易于形成减排激励,其与自主配额率间的差异是造成碳价波动的原因之一;研究也表明,过低的单位碳排差异度不适合进行企业异质性划分,在减排机制设计中应弱化“碳收益激励”目的。  相似文献   
64.
考虑由两个零部件供应商与单个制造商组成的按订单装配式供应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完全信息下各成员的利润作为基准,分析了成本类型信息占优的单个供应商"信息伪装"对纵向制造商和横向互补供应商所造成的损失,提出了基于激励相容的供应商-制造商纵向契约和横向互补供应商参与下的交叉协调契约。通过数学建模和仿真数据分析,研究表明:制造商主导的针对单个信息不对称供应商的激励契约,会产生"低端向下扭曲"现象,降低了横向供应商的最优订单量;制造商与横向的信息对称供应商分担信息租金而形成的交叉协调,在显示真实成本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最优订单量和整个供应链的全局利润。  相似文献   
65.
66.
公民的信息公平权益是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理念,公民在信息获取与处理过程中所享有的重要社会利益,具体包括信息平等获取、平等使用、公平分配和信息自由。由于数字化生活中社会主体的能力差异、智能科技的隐性歧视、政府市场决策的数字依赖等原因,公民主体间的信息公平失衡急剧凸显,并亟须进行“技术—法律”二元规制。针对当下该权益法律保障所存在的专门法规不足、忽视“数字人权”诉求、偏离公平的失衡样态以及缺乏可操作对策等问题,我们可对公民信息公平权益的法律保障进行如下完善:宏观方面,应基于权益损害现实,确立平等保护、倾斜保护、及时保护和合理保护原则,并将“设权保护”作为主要模式;微观方面,应从“软—硬”结合、“点—面”结合、“公—私”结合以及“权—义”结合出发建构权利体系,并从法律责任和司法救济两方面丰富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67.
运用对应分析法、熵权法、ArcGIS数据分析方法及SPSS聚类分析法剖析试点地区宅基地改革经验,界定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阈值,探索向江苏省以至全国范围的推广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宅基地取得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类:得分介于[0,26.15)之间的为福利分配方式,得分介于[26.15,48.02)之间的为半福利半市场方式,得分介于[48.02,100]之间的为市场有偿方式。应结合试点地区改革经验,综合运用产权、管制、市场等工具,针对不同资源禀赋地区宅基地资源特性,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1)在以市场有偿为主要方式取得宅基地的地区,建立合理有序的宅基地流转市场,增加农民财产收入,探索利益调整实施路径,平衡利益分配格局,推动乡村振兴;(2)在以福利分配为主要取得方式的地区,应继续发挥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逐步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加快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确保户有所居;(3)在以半福利半市场方式取得宅基地的地区,在保留和更好地发挥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的同时,可以适当采用小范围试点,等到条件成熟后,逐步引导宅基地入市交易。  相似文献   
68.
第三次分配在中国推动共同富裕迈入新阶段的当下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国家社会关系视角,将第三次分配划分为强政府大社会、弱政府大社会、强政府小社会、弱政府小社会4种实践模式。美国第三次分配建构起了弱政府大社会实践模式,以社会主导、政府监管、政治中立为主要特征。工具理性是美国第三次分配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文化、组织、制度及技术“四位一体”的逻辑理路。隐藏在工具理性外衣下的阶级理性是美国第三次分配的失败教训,在阶级理性思维影响下,社会“私”的方面被放大,形成了以捐赠者为中心的家长制作风。中国第三次分配是先富带动后富、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它深嵌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第三次分配不能照搬美国模式,需要在充分吸收工具理性和摒弃阶级理性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塑造强政府大社会模式,将中国文化要素融入制度体系,增强第三次分配主体规范性,加大第三次分配激励力度,完善第三次分配监管体系,持续并高度关注贫困人群。  相似文献   
69.
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是私有制的产物,也不与按劳分配相对立,更不是对按劳分配的否定,它是一种中性的分配方式,并不天然具有剥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它与按劳分配只有形式的不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能够结合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0.
企业的生产方式决策实质上是在需求激励和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资源优化分配过程。受产业均衡理论启发.本文从企业应对新需求的任务分析和资源配置角度,分析了企业可能的任务完成方式及资源配置。认为企业间协作是需求变动情况下,解决资源缺乏以及任务同需求不匹配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