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华兹华斯曾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里,引用托马斯·格雷的诗作来说明18世纪的陈词滥调妨碍了诗歌表达真情实感。而基于对《墓园挽歌》的文本研究,认为《墓园挽歌》包含了华兹华斯诗学的三个哲学元素:(1)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2)超越理性的想象与情感论;(3)返璞归真的人性哲学。这表明《墓园挽歌》在从新古典主义文学过渡到浪漫主义文学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正是这位充满感伤情绪的古典主义者在18世纪中叶传达了后来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等人要大力宣扬的浪漫主义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动物叙事创作中,以动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叙事基点进而揭示动物物种所面临的举步维艰的生存绝境,从而表达一种强烈的末世"挽歌"情结,这几乎可以看做是最为常见也最具代表性意义的一类主述模式表达。文章正是立足于从具体的叙事语法、艺术规范、主述框架等艺术形式层面的考察,以及根基于伦理指向、情感范畴与价值旨归等思想内容层面的深入探讨,以求从更为全面与科学化的意义上去审视这一特殊的"挽歌"类叙事类型。  相似文献   
13.
《金山》是海外华人作家张翎的巅峰之作,对《金山》的研究当下研究者大多集中于小说的家族叙事、华人苦难、碉楼意象的探讨。本文独辟新径,将研究视野投注于《金山》小说中的印第安元素。笔者通过解读小说中的诸多印第安元素,尤其是印第安女子与白种/黄种男子的爱情,认为小说《金山》潜意识中关照和反思了后殖民文化语境下与外种族男性恋爱生子的印第安女性的生存境遇。面对她们何去何从的困惑,张翎悲唱了一曲印第安传统文化失落、印第安女性被迫流放的挽歌。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格雷是英国18世纪重要诗人。其代表作《墓园挽歌》,全诗弥漫着感伤情调。本文作者首先展示给读者不同译本包括作者自己的译作,让学生评价,其结果超出本文作者的预设。通过分析,作者认为译者的意识程度决定语境因素的介入程度,翻译适应选择的结果必然是翻译的多样性;多层次的读者群决定了对译文的不同预期和需求,因此译本的多样化是当今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对于老舍优秀短篇《断魂枪》的创作意图 ,历来论者都认为是对所谓“保守”思想的批判。然而 ,无论是直接解读文本 ,还是去叩问作家的心理背景 ,我们所能读到的都是一曲对没落武侠文化的深情挽歌  相似文献   
16.
“9·11”那惊心动魄的瞬间已经在历史中定格,随之而来的反恐战争和炭疽病仍紧紧地吸引符全世界的眼球。冷战结束至今恰好10年。回首往事,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冷战刚止,热战即起。美阿之战就发生在中国门口,并且正在逐步升级  相似文献   
17.
雪珥 《领导文萃》2011,(5):70-73
1861年,恭亲王和慈禧联手消灭了以肃顺为代表的八大臣,开始了“叔嫂共和”的同治。当时恭亲王28岁,慈禧26岁,慈安24岁,3个20多岁的年轻人接手了一个破烂的中国。英法联军刚刚在焚毁了圆明园之后撤走。要给中国皇帝一个教训:还有太平天国,南方大半个中国已经沦入了太平天国之手。元代时有“胡人无百年运”的说法,但清朝超过了百年。可是3个20多岁的年轻人接手偌大一个帝国,他们没有其他选择,唯有改革。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新作《秦腔》,与他过去同样以故乡为题材的作品相比,有了更多的思想冲力和深度。小说直面逼视当下乡土生存图景,同时为乡村传统文化的没落唱出深情的挽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以写实的笔法忧思乡土生存又运用了现代小说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挽歌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薤露》、《蒿里》这两首乐府古辞经历了从挽歌到丧葬仪式的过程,在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乐府诗《薤露行》、《蒿里行》.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曹操的《薤露》、《蒿里行》.在此过程中既反映了文学如何从实用走向抒情,又借此演变体现出挽歌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围绕家族历史地域三位一体的母题架构而创作的“约克纳帕塔法”家族世系小说,以及其中所表现的“家园”情结、怀旧意识和感伤情调,在我国新时期作家中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也是引发新时期家史小说“复兴”的重要诱因.新时期家史小说作家与福克纳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潜对话”,并在创作中过滤、改写和重塑福克纳的家园神话,赋予其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并融入了作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家族问题的个性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