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79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我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誉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模范省”。方志敏关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如“有计划地建设政权”、苏维埃的五种精神和造就培养大批苏维埃干部等,为把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建成“苏维埃模范省”作出了伟大的历史功绩,并对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理论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2.
雷冬文 《船山学刊》2001,(1):108-111
太平天国对广东洪兵起义的影响是太平天 国与天地会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 影响主要表现在;太平天国起义为广东洪兵起 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与环境,并为洪兵起 义政权在斗争纲领、口号与政权建设等方面提 供了榜样。太平天国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广东洪 兵起义政权的兴亡。但太平天国的影响并不能 使广东洪兵起义成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在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中,太平天国与天地会的关系一度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注意。罗尔纲、蔡少卿、钟文典等前贤对此曾有过专门探讨。但这些探讨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太平天国起义后四年,广东天地…  相似文献   
23.
20世纪以来中国乡镇体制的变革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乡镇体制改革是政治学与公共行政学界持续多年的热点话题,乡镇体制应该如何改革,乃至乡镇一级政府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问题,当今学者的看法大相径庭。既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本文从大历史的视野,运用政治学的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全面考察了晚清以来我国乡镇体制的变革历程,揭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与地方社会发展之内在关系,通过对乡村治理和地方政府建设的本土资源的深度发掘,从历史和逻辑的整合中思考了如何推进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24.
自晚清以来,各种政治势力为了加强对乡村的社会控制和资源掠夺,纷纷在乡村进行政权建设,将国家权力轨道铺设到乡村。国家权力的下沉没有完全动摇地方绅士的权威,血缘、地缘、礼教、族规在乡村中依然占有突出地位。但是,由于各种政治力量对乡村的渗透方式和治理策略不同,中国乡村政治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还是呈现出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总体上表现为国家权力加速向乡村渗透,乡村传统权威在国家权力的挤压下,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迹象。本文从晚清、民国和革命根据地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乡村政治文化变迁的方向。  相似文献   
25.
中共六大在探索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工农群众主体地位的巩固和能动作用的发挥,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政权建设中的群众思想。其着重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形成了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政权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潜能为推动政权建设的内生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为政权建设的着力点;始终坚持群众思想、践行群众路线为政权建设的根本路线方针等为主体内容的群众思想,对当代政权建设中的群众路线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6.
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基层政权的三次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自俭  李丽 《河北学刊》2007,27(4):47-49
由清末到国民政府垮台时期的第一次社会转型中,传统士绅的衰落与基层政权的建设相互影响,结果是基层政权的"内卷化",乡村社会出现了动荡和混乱,国家陷入了总体性危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的第二次社会转型中,国家成功地将政权的触角延伸至基层农村,以各种手段形成了对农村的强力制约,即使如此,基层社会也并未完全丧失自身的行动能力;当前第三次社会转型下处于改革进程中的乡村基层政权,由于国家权力的部分分权显示出了更大的弹性和自主性,在与各方利益的互动中形成了自身独立的利益追求,所引发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关注。  相似文献   
27.
马克思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通过对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分析和总结,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理论,提出了一些基本政治原则。他指出:建立一个真正的人民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和前提;以责任制廉价政府代替官僚等级制政府是其主要形式;以议行合一原则取代分权制衡原则的权力分配形式可以保证国家机构的政治效能。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在此契机下重新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对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新飞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8.
"国家政权建设"理论作为解释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基本路径,在学术界广为应用.但是,其在中国的实践是否可以令人信服地解释基层社会的种种现象,仍然是一个可以商榷的问题.通过对民国前期关中乡村社会"内卷化"的考察,可以发现,在"国家政权建设"之外,地方社会的"军事化",亦是导致基层政权"内卷化"重要因素.民国前期关中乡村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因,或许与"国家政权"并无多大关系,而是更多的受地方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社科新视野》2001,(3):45-47
党的政权建设。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历了一个夺取政权、建立政权、巩固和不断发展政权的奋斗历程。其问所积累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已成为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学习、借鉴、继承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我们撷取党的政权建设指导思想的确立与发展,切入对党的政权建设的思考。是想通过政权建设的层面解析来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才有希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30.
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一直存在一个国家和社会共同参与其中的区域,即黄宗智提出的"第三领域"(thethirdrealm),而"第三领域"这一概念的使用,有助于讨论地方行政、社会组织与城市管理模式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南京城市管理在嘉庆初及太平天国战争后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变,这一过程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在第三领域中的相互渗透,是近代国家政权建设的体现。清末南京城市管理不仅反映了地方精英的参与热情,也体现出地方行政制度化、官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在客观上为20世纪的城市行政近代化改革作了铺垫和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