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54篇 |
免费 | 260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79篇 |
劳动科学 | 45篇 |
民族学 | 284篇 |
人才学 | 135篇 |
人口学 | 109篇 |
丛书文集 | 2907篇 |
理论方法论 | 662篇 |
综合类 | 4924篇 |
社会学 | 688篇 |
统计学 | 13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77篇 |
2023年 | 366篇 |
2022年 | 296篇 |
2021年 | 341篇 |
2020年 | 326篇 |
2019年 | 259篇 |
2018年 | 103篇 |
2017年 | 171篇 |
2016年 | 227篇 |
2015年 | 373篇 |
2014年 | 805篇 |
2013年 | 773篇 |
2012年 | 629篇 |
2011年 | 705篇 |
2010年 | 645篇 |
2009年 | 687篇 |
2008年 | 908篇 |
2007年 | 577篇 |
2006年 | 497篇 |
2005年 | 466篇 |
2004年 | 329篇 |
2003年 | 326篇 |
2002年 | 266篇 |
2001年 | 212篇 |
2000年 | 164篇 |
1999年 | 78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法国中世纪女作家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历来被视为欧洲中世纪杰出女诗人和女性主义先驱,英美学界有专门的"皮桑学"。然而在其生活时代,皮桑却是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广受关注,她的政治思想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与个人特色。皮桑认为,若要从根源上解决因王权衰落与大贵族纷争所引起的战乱,使王国恢复和平与秩序,社会的各个阶层须各司其职,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保持社会机体的活力与健康,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政治身体";同时,女性群体具有"政治身体"不可或缺的特有德性,亦与公共利益紧密联系,故应在构建"政治身体"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2.
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文明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伊斯兰文明具有政教合一、复古倾向、文化统一性以及因强大的适应能力导致的多样性和区域化倾向等文化特点。对于中国穆斯林中的回族而言,文化自觉包括对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研究,对伊斯兰文明的研究,以及对西方文明的研究。对于伊斯兰文明的研究,特别需要关注伊斯兰文明的网络结构以及伊斯兰文明对于当代社会的适应性。文化自觉的意识源自危机和危机感。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必须从文明内部寻找原因,并从内部和外部全方位寻找解决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可以从中国伊斯兰文化和域外伊斯兰文化中受益。 相似文献
43.
44.
45.
46.
47.
《求是学刊》2019,(5)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理论话语存在着以生态中心论为基础的"深绿"思潮、以现代人类中心论为基础的"浅绿"思潮和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红绿"思潮。"深绿"和"浅绿"思潮由于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维度,单纯从抽象的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客观上推卸了资本对全球生态治理应尽的责任,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红绿"思潮把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看作生态危机的根源,强调只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或市场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生态危机,是一种"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看,存在着"深绿"思潮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研究范式"、浅绿"思潮的现代主义研究范式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建构中国生态文明理论话语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秉承"环境正义"的价值取向,维护中国的发展权和环境权,既作为一种发展观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又作为一种境界论以促进全球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48.
49.
牛庆燕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4-23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探求文明并谋求发展进步的历史。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推进,当今世界遭遇严峻的生态难题与文明发展“困境”。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价值选择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依共存、和谐共赢、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与持续繁荣的社会文明状态,而且是涉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变革的文化伦理样态,彰显出特有的伦理自觉性、生态持续性、整体有机性与和谐共生性。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批判继承与生态化的反思和超越,也是拯救自然并拯救人类自身的伦理启蒙和生态觉悟。 相似文献
50.
兼善天下、担当作为的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新文明理论,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吸收借鉴中华优秀文化资源、总结中国共产党文明交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回应国际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诉求,深刻阐述文明的本质属性、剖析文明交往应遵循的原则、探寻文明发展动力,批判并超越旧的西方文明观。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凝聚起世界文明发展的共识,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