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83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241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665篇
社会学   91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71.
海南岛黎族妇女文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族妇女的文身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习俗,它反映了黎族女性原始的一种审美观念和宗教意识,曾在黎族社会里广泛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明的发达,这种风俗逐渐消失。然而,文身图案作为一种原始艺术,一种民族文化,是记载人类历史和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应当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2.
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完满的人生命历程为婴幼、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等阶段。每一个民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应的过渡仪式,如出生礼、成人礼、婚礼和葬礼等。这些过渡仪式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生命历程,也是民族文化中最具体的外在形式,是民族  相似文献   
173.
土家民俗“坐活夜”承载着复杂丰富的文化蕴含。这种用丧仪来进行的寿诞习俗极有可能留存了原始时代弃老厌老的影子,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老者人生价值的增长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野蛮血腥的味道。类似“坐活夜”习俗在其它民族民间习俗也曾经存在,但早就消失,而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湖北利川大兴乡的鱼木寨仍然留存。其中的原因大概主要与鱼木寨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以及土家文化独特的生死文化观有关。土家人对生与死、悲与喜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辩证认识以及重死乐生的文化精神,可能直接导致这种用丧仪来祝寿的习俗流传得较其它地方更为久远。这种独特的文化习俗没能继续传承的原因则与“坐活夜”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当今社会的逐渐丧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4.
与传统哲学家贬低甚至否定修辞学不同,西塞罗把修辞学与哲学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其政治哲学。西塞罗这种修辞学视野下的政治哲学与希腊政治哲学相比,更加回到政治本身上来,强调哲学与政治的现实结合,演绎出习俗政治论和自由共和国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75.
近代华北地区的溺女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溺女习俗是封建社会的一项陋俗,此项习俗盛行于近代华北地区,从其盛行地区、被溺女婴数量来说都令人惊叹!这种行为发展成为一种风俗,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而且溺女习俗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反思,从而为今天的社会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6.
文身是远古时代产生并发展传承至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黎、傣、高山和独龙等民族中,文身遗风至今犹存,它与各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和学术研究价值,并表现出物质与非物质双重属性。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影像记录等抢救保存工作,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7.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激发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乡土”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思考提供了现代启示;他的乡土文本使民间习俗文化与风物传统以及多样的民间生活成为了乡土文学的重要“养料”与“维生素”,完成了乡土中“自然人性”的美学构想,并为历史与文化、乡情与理性、城市与乡村的双重审视的文化母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解答思路。当下乡土文学应该注意当代农村问题、乡村题材的创作与研究,城乡整合中农民的关注与关怀,中国特色的“新现代性”建构以及土地大地的生态追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8.
作为东北古民族发展史上四大族系之一的秽貊系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直至灭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具有本族系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当秽貊系民族融入其他族系的民族之中,也把秽貊系民族文化的影响带入其中。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是认识这个民族和民族文化的钥匙。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是这一民族文化史的组成部分,也是认识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透镜,通过对民族习俗与文化的认识,可以对其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秽貊系民族虽然最后灭亡了,但夫余、高句丽都创造了比较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在秽貊系民族在东北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9.
怒江大峡谷的上段,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混居杂处的地方。几个民族就在这一峡谷地区相互通婚影响,相互融合,彼此之间语言相通,服饰相近,渐浙地连习俗都一致起来。由于许多代人的相互通婚,大多数人甚至说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哪一民族的。即使怒江东岸小小的赤科村,也是怒族、傈傈族、藏族杂居的村落。  相似文献   
180.
时讯快递     
《社会福利》2007,(10):63-63
中华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湖北竹溪县孤儿学生新学期伊始,湖北省竹溪县社会福利院的8名孤儿学生收到了中华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学费资助,8名受助孤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