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于美国朝野赢得良好的赞誉。以往学界往往只注重归纳其形象特点,而未将之与国际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建立有机的联系。本文拟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记者、学者、外交官和军官反映中国情形的一手文本出发,挖掘美国媒体包括畅销报刊或学术期刊发表的关键性资料,参考美国外交文件,试图形成文化史与外交史之间的对话。从《西行漫记》开始,旅华美人把中共朴素亲民、积极抗日和民主理性的形象不断传递给美国政府高层,罗斯福总统及军方逐渐表达出与中共合作的意愿,甚至还出台了相应举措,可谓一段被遗忘了的中美关系。后来由于形势变化,美国与中共虽未达成合作,却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和斯诺的报道在宣传红军长征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打破了国民党新闻封锁的同时,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与信心。通过比较发现,他们的报道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共同的关注对象,但也有着不同的采访路线和写作风格。加强对范长江与斯诺相关报道的比较分析,学习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关注现实的情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长征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3.
相比而言,埃德加.斯诺独特的生态思想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现代生态观念尚未得到应有的研究。因而,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均被严重误读的今天,重新发掘并认真检视埃德加.斯诺的自然生态观、人本生态观和宇宙生态观,这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人类的永续发展就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4.
尽管很多国外学者极力称赞夏洛蒂.勃朗特的《维莱特》是一部比《简.爱》更了不起的小说,遗憾的是,国内对其进行研究的却寥寥无几。通过对其女主人公露西.斯诺与她的女性同伴的关系,特别是与波琳娜和贝克夫人的关系作详细的阐述,目的是向读者更加清晰的展现露西在小说中的形象和处境。  相似文献   
35.
我认为,今天我们所讲的“公共外交”活动起源于1936年7月16日,在陕北中央红军所在地保安村,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接见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并接受了斯诺的现场采访。毛泽东向两位远道而来的美国人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联合战线的问题。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真正同他邀请来的两位美国客人进行长时间的会谈。现场还有毛泽东夫人贺子珍、翻译吴亮平。这是中共早期“公共外交”的第一个活动。  相似文献   
36.
作为一个外来闯入者,斯诺经历着耐人寻味的视域转化,即从一个在人道主义视域下采写新闻的普通记者,演化为在左翼进步视域中表征中国的国际友人。其文本所体现着的视域张力结构,不仅关涉到创作主体视域的性格动因,也与时代精神形成互文本关系,同时与翻译者的视域选择相关联。斯诺创作转向与左翼文化策略之间,其实是一种双向建构、同步逆反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37.
竺柏岳 《中华魂》2010,(5):34-35
近日,有媒体报道,我国最喜爱的“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评选活动揭晓,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荣列其中,获得网友330万票。说起斯诺的中国情,真让人百感交织!  相似文献   
38.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抗战时期从上海开始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进而到延安采访中共领导人并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多次访华并出色地报导"今日红色中国",为最终帮助促成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进而在沪发表指导中美关系的"上海公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重新追溯抗战时期斯诺从上海到延安再于解放后到北京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的历史轨迹,对正确处理当前的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麦克尤恩的《星期六》被批评界普遍定性为“9·11小说”,但“9·11”事件及其喻指的“政治”命题绝非小说的终极旨趣。在更深层次上,《星期六》暗藏的是“两种文化”即神经外科医生贝罗安所代表的科学与诗人黛西所代表的文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借助小说,麦克尤恩喻指了“两种文化”在排他性背后的互补可能,即科学之于人的肉体犹如文学之于人的精神,二者须臾不可分离,由此为横亘在两大学科之间的“斯诺命题”作出了自己的注解。  相似文献   
40.
斯诺(C.P. Snow)于1959年在英国发表关于“两种文化”的演讲,指出当时英国社会中文学文化与科学文化之间的隔阂与互不理解,呼吁社会重拾人文和科学并举的文化态度,目的是鼓励人们在教育领域采取积极行动.文化与教育本是紧密联系的关联领域,文学文化氛围对浮躁或功利化教育现象有抑制和改造作用,斯诺的观点对当前中国大学教育有可借鉴之处.通过引证现代西方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提出大学教育向培养崇尚文学和科学两大精神的和谐教育模式转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