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8篇
社会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现代汉语助词“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构成“定语+之+中心语”偏正词组。吕叔湘等学者都认为“之”加单音节方位词能构成11个或12个“之×”双音节方位词,其实,在这12个“之×”中,有10个是定语标记“之”加“中心语”(单音节方位词),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只有“之后、之前”有时能够独立成词,但独立成词的“之后、之前”是时间词,而不是方位词。作为定语标记的“之”有时可以省略,时间词“之后、之前”中的“之”不可以省略。  相似文献   
22.
现代汉语的方位词是语义名称而非词类名称。方位词指的是一类以方位语义特征聚合并用来表达空间关系的专职词语,可以归入“定位词”和“方位名词”两个词类。方位词依据语义特征而类聚,语义层次不同,所对应的方位词的范围并不一样。  相似文献   
23.
跨汉英东西南北方位词文化的异质性,给二语习得者的语义认知带来了障碍与干扰。本文分析这四个方位词在汉英词中的概念与文化认知,比较其在汉英文化认知下的语义异同。关注汉语方位词的空间关系与文化意义,为学生感知与认知英语方位词奠定基础。重视研究汉英词的语义概念与文化认知,挖掘汉语方位词的固定词组与英语的文化差异。为学生建构新的文化知识,并自然而然地习得知识,从而发现相同意义的词却潜伏着不同的文化源流。  相似文献   
24.
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前人对方位词东的起源和成词理据,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根据不同的看法大概可以分为两派:同意许慎《说文解字》观点的《说文》派和反对其观点的假借派。笔者更倾向于同意说文派的观点,即东字在造字之初即表示方位之意,而不是由其它义项假借而来。  相似文献   
25.
“东”、“西”、“南”、“北”、“中”这些方位词不仅是地理概念,而且与民族文化、宗教思想、风俗习惯密切相关,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专有名词中方位词表尊卑、表代指及方位词表委婉用法的视角深入挖掘《红楼梦》中方位词的深层文化底蕴,并分析其英译策略,可知方位词在中西语境中不同的语言接触强度、语言态度和文化涵义,这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输出。  相似文献   
26.
空间关系表达物体、动作、特征在一特定的活动片断中所占据的空间,所以空间方位无处不在。垂直维度空间方位是最重要的空间方位,它被广泛地应用在生活中的言语表达上。并且随着人类的发展逐渐复杂化。在俄汉语中,垂直维度空间方位不仅用前置词(方位词)来表达,还可以用动词、副词、形容词  相似文献   
27.
东西南北是最基本的四个方位词.在汉语中,东西与南北表现出很大的不对称性,这体现在东西与南北的语义功能、造词能力、语法意义、排列顺序上.造成这种不对称性的成因包括人类认知、造字理据、我国地理环境和民族心理等.  相似文献   
28.
目前,学术界尚未指出“方”字具有词缀的用法,但事实上,这种用法的确存在.“方”的本义是“双尖耒”,在此基础上,先后引申出“并列”义、“方国”义、“地方”义和“边”义,接着在“四·方”的句法环境中通过借代由“边”义衍生出“方向”义,最后在“方位词·方”的句法环境中语法化为方位词后缀.在词缀“方”产生过程的研究中,义素分析法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比较研究满语方位词词缀-si和方向格词级-ci的语音形式和语法功能就会发现,二者语音对应、语义相通,具有同源关系,是由原始满一通古斯语中表达位置、方向的词缀*-tu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30.
《象院题语》是17世纪由朝鲜朝司译院编撰的汉语教科书,因所处的独特的时代背景,该书不仅反映了17世纪的语言特点,而且还或多或少地残留着元代汉语的因素.现通过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中所出现的特殊方位词“里”“上”“根前”的语法功能,并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揭示其“受容-发展-消退”的过程,以期对近代汉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