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4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78篇
社会学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弱化现象与保护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惠安女民俗风情是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其传统服饰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惠安女服饰文化遭到了现代流行服装的有力挑战,呈现出弱化、流失的现象。惠安女服饰文化逐渐弱化的原因有:社会公众对惠安女服饰文化内涵了解不够,政府对服饰保护的关注、宣传不够,惠安女传统服饰缺乏时尚元素等。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2.
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精神遗产。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历代的文人墨客为一个个的节日谱写了许许多多具有民俗研究价值的诗文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我们在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食俗、娱俗之时,还能了解一些与传统节日相伴而生的节令服饰习俗,而后者正是本文的研究重心之所在。我们希望藉由自己的研究,使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令服饰重新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为彰显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发展节令经济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3.
服装设计本土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土化设计是以满足本地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的设计。本土化设计是符合不同民族需要,民族识别,民族认同的情感要求,是民族表现于不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同时本土化设计在消费者与产品之间应注重人的情感化和个性化,除去功能外,它还必须能吸引、打动使用者,激起购买者的激情。服装设计的本土化并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元素的重复叠加或挪来运用,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不断注入时代内涵而传承。  相似文献   
164.
湖南发展服饰产业存在着明显的比较优势,现在已经发展了宁派服饰集群等五大服饰产业集群。湖南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共享,实施品牌战略,营造服饰文化氛围等措施,提升其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和服饰产业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5.
广西民族大学玉时阶教授的新著《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民族出版社出版),是国内外第一本全面系统研究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变迁的理论专著。全书共分10章,有32万字,近400幅彩色照片。作者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濒临消失  相似文献   
166.
167.
广西三江地区侗族女性服饰的构成部件极具特色,其服饰文化体现在婚姻育儿与服饰、服饰作用、服饰禁忌、穿着习惯和服饰审美等方面.而汉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和其他民族之间的服饰融合是影响侗族女性服饰传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8.
近些年来,伴随着文化旅游企业快速发展,游客愈加关注服饰文化品位,而甘孜州藏民族服饰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甘孜州藏族地区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期间,应做好对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并通过相应保护策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挖掘文化资源价值,以此为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助力。本文从旅游文化资源入手,对藏族服饰文化资源进行分析,探讨其历史变化、文化资源特征及价值,并对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思考开发藏民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地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9.
目前幼儿德育面临诸多困境。中华服饰文化富含贴近幼儿生活、适于幼儿吸收的德育元素,服饰美劳课程因而成为幼儿德育的良好载体。服饰美劳课程可以很好地融合审美教育、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幼儿的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传承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幼儿的工匠精神、探索精神、进取精神,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能力。幼儿园可根据自身的定位,结合幼儿实际情况选择活动主题,有侧重地实开展服饰美劳活动。  相似文献   
170.
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原农耕地区与北方游牧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文化亚形态,不同文化间的转化和解读相当繁复,以服饰文化为代表的非语言符号是文化亚形态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北方游牧民的不断迁徙及其与中原农耕民的频繁往来,推动双方不同服饰文化元素、服饰制度以服饰文化符号的形式汇聚和交融。服饰文化符号的形象性与意向性,是加速服饰文化凝聚性结构形成的前提。通过战争、礼仪、和亲、礼物馈赠等交往情境下服饰符号意象的再生产,服饰从地域性、族群性符号转变为双方共同使用、共同享有的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成为建构中华文化象征体系的重要文化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