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5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虽然湘西南民间木雕和徽州民间木雕都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品木雕中的精品,但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王,所受文化传承的差异,两者有着各自突出的特点.同时也因为同时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两者也有着相当多的共性.从文化背景、情感表达方式、技术手法以及材料的使用、雕刻题材以及造型方式等多个角度对湘西南民间木雕和徽州民间木雕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其文化背景和艺术手法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对这两者进行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便于人们对这两种木雕精品进行深入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62.
63.
光福雕刻     
《领导理论与实践》2010,(3):F0003-F0003
光福是著名的工艺雕刻之乡,在玉雕、核雕、木雕、佛雕及明清家具制作技艺等民间工艺中,历代名人辈出,彰显了光福特有的工艺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4.
木雕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分部广泛,很多艺术院校都开设有木雕专业课程.尹秋生是原广州美术学院木雕工作室负责人,他的木雕作品连续五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奖,还有玉雕、版画等也多次入选全国展览并获奖.他的作品主要以优质硬木雕刻而成,运用适形造型的手法,传承中国的写意精神,结合木雕与书法艺术,在传统与当代中探寻木雕艺术的形式美感,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木雕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5.
基于自然主义艺术创作观,结合木雕实践过程凝炼出近自然主义艺术创作的基本观点。从木雕材料构造学视角出发,对不同层次木材构造,尤其对与木雕密切相关的诸如木材三切面、心边材、纹理、花纹等的自然属性与特征等进行了全新的归纳,进一步以代表性木雕作品为实例,阐述了近自然主义艺术创作的路径与思路。总而言之,近自然主义艺术创作的基本观点是崇尚自然,但不照搬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尤其是生物材料学规律,但不拘泥于材料的固定模式,而是将创作“不露刻痕”地融嵌于自然材料之中。近自然主义木雕艺术创作技艺路径是多留少雕、多自然少人工、多层次少纯一、多角度少单向、多色彩少单调,追求所谓“七分天成,三分人工”。近自然主义木雕艺术创作超越了自然主义对物象的单纯描摹,而是“依木言志、与木共鸣”,表达出一种与客观物象相粘合但又超脱的思想情感升华,从而达到了“人木交融、天人合一”的最高意境。  相似文献   
66.
苏河丰 《职业》2016,(7):10-11
他原来是一家检验机构的化学实验员,从大学毕业之后,凭着对木头热爱的初心,鉴定木头、收藏木头,醉心木工技艺,做出了一件件精美的木雕艺术品,走过了十年为木痴狂的创作历程,成为一个著名的木雕艺术家.他就是一个任性的"木头人"海弟.  相似文献   
67.
涂国发老老人在做学徒的时候就见过师父雕菩萨,从此便将全部精力用在雕刻菩萨、观音、财神、药王、阎王、状元、华佗等圆雕上。他的木雕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  相似文献   
68.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梅山民间木雕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我们运用系统理论探讨梅山民间木雕的缘起、特点与宗教信仰,获取其原生意义与内涵,进而阐释其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9.
木雕艺术的创作方法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骤来进行的,通过“想木雕”与“做木雕”把科学研究与艺术表现的思想方法引入课堂,到阶梯式前进,教师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研讨,重点研究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独特性,从而培养学生创作素质。  相似文献   
70.
霍巍 《西藏研究》2003,(2):50-55
本文是对国外学者罗扎尼茨所作西藏西部及其相邻地区早期木雕艺术论文的评述。本文认为 ,古格地区的早期木雕当中 ,有新的考古材料可以补充外国学者的研究 ,同时 ,文中对有关古格王国时期木雕艺术风格极其源流的研究也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