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93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526篇
社会学   3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朱熹与陆九渊是宋朝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二人成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自“鹅湖会”始争论不休。朱陆“鹅湖会”引发的争辩,揭示“鹅湖会”争辩的焦点是“为学之方”,朱陆主要分歧是博与约、简与繁及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的关系问题。“鹅湖会”争辩的启示是朱陆之争形异而质同;儒学思想分野的逻辑表现;学术辩论是学术繁荣的需要;朱陆之辩彰显“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332.
由唐入宋,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发生了巨大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宋代美学以自己的独特视角重新解读了杜甫:将其刚健的人格精神和诗学风貌沉潜为整个时代的美学底蕴;以其沉郁气质约束自我重塑了一个老朴、平淡而不乏典雅的老杜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杜诗的世俗化倾向也得到进一步发扬。这些貌似不相协调的侧面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折射出了宋代美学的绚烂多姿。两宋美学对杜甫的多层面接受,是在时代文化制约下一种合理的再“发明”。  相似文献   
333.
嘉日姆几 《民族研究》2012,(1):40-50,109
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概念因失去对地理环境、人的生物本能、社会分层等因素的关注而很难解释国家、村落和权力彼此塑造的历史关系。本文的研究恰恰揭示了村落文化空间的生成是国家政权建设、地理环境、生物本能、社会分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与这些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334.
对凉山彝区吸贩毒问题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禁毒戒毒 ,与毒品犯罪行为作斗争 ,是中国政府 ,乃至当今人类社会非常重视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但中国政府在研究、制定、实施禁毒方针、措施和策略时 ,往往是重视国家机制的禁毒 ,而忽视了对毒品受灾区人力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政府禁毒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结合与利用、扶贫工程与禁毒工作的协调等。因而弱化了社会机制的防范和控制 ,尤其是对像凉山这样既贫困又地处境外毒品王国“金三角”和“金新月”等毒品销售必经之路“四川通道”第一关卡的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当前禁毒工作已日显重要 ,对上述问题的重视和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课题。本文拟从这一薄弱环节入手 ,对凉山彝区毒品危害的原因、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和调查 ,为相继研究的相关问题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35.
日本江户硕儒荻生徂徕(1666—1728)为日本儒学史之高峰。自唐代杨倞注释《荀子》后,系统注《荀》者一直未见,迨至日儒荻生徂徕《读荀子》(1706-1707草定)出,始续杨倞之志,并多纠杨倞之非。徂徕《读荀子》付梓,江户日本注《荀》者踵现,稍后,清朝考据学界亦竞相注《荀》,杰作叠现。本文分如下三方面:首先,聚焦于徂徕《读荀子》,探讨其在包含中国在内的荀学注释史上的地位,探讨荻生徂徕《读荀子》与明末清初考据学之间的关联;其次,爬梳、比照中日两国注《荀》史,并视徂徕为杨倞之后汉字圈儒学共同体重评荀学的先声;最后,从思想史角度考察中日注《荀》史,并试图凸显十八、十九世纪汉字圈儒学一些耐人寻味的共同倾向。  相似文献   
336.
丁为祥 《学术月刊》2023,(7):14-22+114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中庸》所提出的一种关于“尊德”与“问学”关系的概念,以指谓君子人生修养中的不同层次与不同方面,人们似乎也从未怀疑过其相互关系。但自从理学崛起,由于讲学与求知需要的凸显,“尊德性”与“道问学”便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而所谓“朱陆之争”便由此而展开。在朱子包括象山弟子对这一争论的叙述中,已经形成了所谓“泛观博览”与“发明本心”式的概括。到明代,又通过罗钦顺与王阳明之不同走向,转换为两种不同的为学进路之争。而从戴震到章学诚,则又通过“博”与“约”、“专”与“精”来深化这一问题在为学中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还原于《中庸》之本义,并从儒家超越而又内在的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那么这一近千年的争论也许就可以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头绪,也可以看出现代知识论追求与认识论走向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37.
338.
339.
回鹘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德国皇家普鲁士探险队在吐鲁番探险时带走的文献之一,现藏于德国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学研究所,是为数不多的译自藏文的藏传佛教文献之一。回鹘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现存数十叶残卷,其中8叶木刻本残卷保存完整。本文将对保存较完整的木刻本残卷文献进行语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340.
欧阳祯人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3,(2):54-65+161-172
王阳明从三个方面评价象山,第一,陆氏之学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就是孟子之学;第二,陆氏之学简易直截,直承《周易》和孟子,与禅宗的关系不大;第三,在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等问题上与朱熹还有些割舍不开的地方,所以学问还不够纯粹和平,只是粗些,但是在根本问题上与自己是一致的。阳明去世以后,学界对阳明后学中某些人空谈心性、思想及行为的放荡不羁批判加剧,阳明的及门弟子和再传弟子也开始了对相关问题的自我反省。于是,为了自证清白,阳明后学加大了对象山的事功表彰的力度。阳明的及门弟子大多跟着阳明说。具有史学眼光的黄绾、张元忭、姜希辙和黄宗羲等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评价具有历史的高度,胸怀也逐渐变得开阔起来。不过,象山的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阳明及其后学对象山“只是粗些”的批评有失公允。本文借助于牟宗三的相关论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