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81篇 |
免费 | 105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62篇 |
劳动科学 | 19篇 |
民族学 | 96篇 |
人才学 | 33篇 |
人口学 | 43篇 |
丛书文集 | 701篇 |
教育普及 | 1篇 |
理论方法论 | 172篇 |
综合类 | 1183篇 |
社会学 | 246篇 |
统计学 | 1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163篇 |
2022年 | 154篇 |
2021年 | 209篇 |
2020年 | 92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89篇 |
2013年 | 139篇 |
2012年 | 194篇 |
2011年 | 192篇 |
2010年 | 178篇 |
2009年 | 175篇 |
2008年 | 204篇 |
2007年 | 164篇 |
2006年 | 115篇 |
2005年 | 125篇 |
2004年 | 81篇 |
2003年 | 79篇 |
2002年 | 85篇 |
2001年 | 91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与美国政府挑起的经贸争端相叠加,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但当前面临制度成本高、融资成本高、中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且支出占比不合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循环"新格局的塑造。基于治理情境的分析视角,着眼于"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创新政府治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在制度、信任、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和教育公平等方面奠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内部循环的消费驱动、高端产业的投资驱动以及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营造信任、信心和富有预期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992.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科学理解企业贸易模式选择行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从贸易中介空间集聚的视角,运用2000—2013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数据,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出口模式转型升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目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贸易中介空间集聚均会显著降低企业加工贸易出口份额,提升企业一般贸易出口份额,且贸易中介的空间集聚将进一步放大这种“贸易模式转型升级”效应。这一结论对于不同的估计模型、估计方法和估计样本均保持稳健。由此可见,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会倒逼“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为一般贸易企业,而在本国合理发展和布局贸易中介,将有效缓解出口企业所受国外之约束,增强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韧性。 相似文献
993.
杨楠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0(5):8-14
构建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着眼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科学分析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发展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应对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所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和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本文将从理论、历史、现实三重逻辑的角度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性及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94.
西方法治生成路径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仙慧丽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2(2):170-175
西方国家是内生型法治国家,其法治的生成是政治权力多元与制衡的政治传统、法律至上的文化思想传统、源远流长的商品经济历史等政治、文化思想、经济原因逻辑演化的结果。通过对西方法治生成路径的分析,揭示法治的形成规律,将对其他正在进行法治建设的国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95.
996.
实证分析以中国30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运用熵值法综合测算出2011年—2020年的乡村振兴水平,总结出其时空差异特征,并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了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差异的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次指派程序法(QAP)着重探究了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0年间,乡村振兴水平呈现波动式上升,且在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后快速增长,其空间分布始终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并随着时间推移展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差异整体呈现缩小态势,四大地区基尼系数的大小次序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东北间的差异最大,中部—西部间的差异最小,区域间差异成为其空间差异的重要来源;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对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差异有显著正向影响,市场化水平差异有显著负向影响。研究结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制定依据。 相似文献
997.
论圈层结构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的核心立意在于阐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研究发现,从村庄人际关联的视角出发,支配当前村庄社会交往的规则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伦理规范等公共性规则逐渐被个体居主导地位的新规则所取代;同时,社会分层加剧引起的层级结构也嵌入了农民的交往体系之中。对于这些新变化,建基于传统乡村社会之上的"差序格局"理论模型已经难以提供合理而有效的解释。文章试图建构"圈层结构"的新模型来理解农村社会结构变动的新趋势,认为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形成了以个人主体性为主导的"圈"和以层级结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层"。立体的圈层结构成为理解当代中国农村众多社会政治现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8.
999.
清代是新疆多民族共存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新疆各民族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时期。在新疆多民族共存格局形成和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屯垦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该文认为,清代新疆屯垦,实现了清朝对新疆的统一,使得新疆与内地之间的政治藩篱不复存在,新疆地区的各民族共处于同一个国家之中,并在长期融合的基础上,新疆各民族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00.
赵宾福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1):35-41
辽宁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可区分为辽西山地、辽西平原、辽东南部、辽东北部四个地区。以对每个地区进行的编年序列研究为基础,通过进一步的横向比较,将整个辽宁的青铜时代划分成了夏至早商、商代晚期、西周至春秋、战国四个阶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时空框架体系。通过跨时间、跨空间的亲缘关系比较,将辽宁青铜时代文化区分成了5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讨论了"一地式连续演变模式"和"异地式互动演进模式"的特点,揭示了"系列文化区"和"序列文化区"两类不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