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认为正始士人审美情趣的产生是悲剧性的.从发生学来讲,与儒、道审美情趣是其价值取向的自然呈现不同,正始士人的审美情趣是其价值取向与行为悖离的结果,是发泄苦闷、痛苦的手段外现.从功能学看,这又使他们走向了自虐、自欺与自我麻醉,更加重了他们追求自由的痛苦,使其审美情趣的悲剧性愈加突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种种曲谱,尤其是《九宫正始》与《寒山堂曲谱》的发现,将对湮没已久的宋元南戏的辑佚推向了高潮。《九宫》与《寒山》从编辑到传播,本身就堕入了对“古本”、“元曲”的神话追寻;而郑振铎等前辈的辑佚不过是这一心理的继续。这便产生了种种矛盾。南戏究竟面目如何?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早期的文献,在厘清版本的基础上,渐渐剥落了曲谱的神话色彩。这意味着关于南戏的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冷卫国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正始时期 ,存在着宗经与反经两种文化思潮 ,与此相对应 ,反映在赋学批评上 ,便是嵇康的《琴赋序》与傅玄的《七谟序》等。而成公绥的《天地赋序》与张华《鹪鹩赋序》等 ,则进一步表明 ,由于玄学思维的渗入 ,赋学批评在理论上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首开其宗,至谢灵运山水诗创成一体。在山水诗的创作链条上,建安诗坛的山水意象消解了先秦时期山水作为比兴媒介的载体模式,正始时期士人理想开始与山水之美内在融合,太康以后诗作寓玄理于山水之中。尽管不同时期的山水诗艺术风貌各异,但山水一直是五言诗作涓涓不断的题材之一。正是山水诗创作历程的演进及嬗递,才促进了山水审美意识的不断浓厚以及艺术实践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5.
杨纪荣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66-70
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争、残酷的政治角逐、饥荒灾难的冲击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造成了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乱世杀伐,生命遭受的戕害分外突出,这一切都激发了魏晋士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如何实现人生的目标,在短暂的生命瞬间,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永恒,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主题。到了正始时期,玄学思想影响了士人的精神面貌,而且也促使士人生命价值观发生改变,士人追求的是一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想人格模式,向往的是挣脱荣名的束缚,超越礼教,高扬自我,寻求一种超现实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始之音”一词含义甚丰、用法多样,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皆不止一端,与之相关的“正始”一词亦如是。“正始之音”可以用来表达“魏晋清谈”以外的其它含义,尽管陆游与王应麟曾对此提出过质疑,但却无法改变“正始之音”一词多义的历史现象。鉴于古今学者对“正始之音”一词的诸多误释或误读,有必要重新探其渊源、考其流变。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通过解“王正月”“变一为元”“五正始”“天地古今六艺”,在得出“正始”“正统”原始义的同时,把大一统论引申为天道、政治、王道三重维度,分别指向宇宙大一统、政治大一统、思想大一统,进而使大一统具有了丰富的基本内涵。天道维度涉及天道不变、天道贵始、天授君权、天立三纲、尊天祭天、天人感应、天有十端、万物之本等内容。政治维度涉及正统、通三统、屈伸之义、尊君卑臣等内容。王道维度涉及王道贵始、王道通三、王修三本、奉天法古、推明孔氏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7-22
汉魏石经包括东汉熹平石经、《典论》石经和正始石经,三者均开刻于当时的京城洛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汉魏石经由朝廷下诏刊刻,立于太学,供天下儒生观瞻临摹。在纸质书写材料尚未普及的汉魏时期,汉魏石经起到了统一经学、保存文化、宣扬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朝蕾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38-42
三国论体文由建安向正始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由务本求实到藻以玄思的题材之变;由缘情求美到思辨精妙的风格之变;由同题共作到辩难蜂起的形式之变。这些变化直接折射了其时士人的思想及文化的变迁。因此,以论体文的变易为切入点,探究三国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转变给文学带来的影响,进而探究文体变易的内在机制与外在精神关联域之间的关系,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从伊丽莎白到爱玛,奥斯丁凭借其作品与众不同的风格获得了读者的宠爱,而英国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正始于19世纪,始于奥斯丁.奥斯丁以她的道德观和深邃无比的观察力,成为文学评论界唯一能不断与莎士比亚并提的女作家,在她的笔下,女性的爱情与婚姻不再是没有经济自主权下的女性拿来与自由交换的等价物,奥斯丁作为一个女性写作主体,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价值的新认识与爱情、社会、性格、道德、命运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