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18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568篇
社会学   7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31.
陶渊明向来被看成是一个很超脱的人,但他的超脱是有层次之别的。他能超脱功名,但却未能超脱生死,所以恬淡轻松只是一个很表面的现象。他有着很强的生命意识,对死亡问题有着长期的思考。这增加了陶渊明诗歌的深度和内涵,使他在更深广的意义上获得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2.
师:昨天下午,我很认真地听了陈老师上的课:《小音乐家扬科》。听完课我就对陈老师说:我也想来上这节课,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使你们对课文的理解力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来。或者说换一种上课的方式,因为我们平时可能比较多的问题,都是老师提出来的,是吧!可能整个课堂更像是老师的。你们已经上过一次了,算是第一课时,我就上第二课时,现在我想知道大家对小扬科这篇课文,对小音乐家扬科有了多少理解。这个黑板平时主要是老师板书的,那今天呢?这黑板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上来写,只要你对这篇文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提出来,我们这堂课啊,就像开茶馆那样畅…  相似文献   
133.
陈子昂之死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是一个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始终没有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通过对前代史料的梳理鉴别,认为陈子昂的真正死因与上官婉儿密切相关。陈子昂公开反对上官体诗并成为领军人物是上官婉儿指使武三思除掉陈子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4.
本文试图通过易学思维的角度,实际上也是一般的中学思维角度,对康德批判哲学进行一个观察。康德哲学有一定代表性,尤其他对经验问题的安排,以及道德论作为神学出路的消息,很值得注意。对留意文化比较与批评的学者尤其如此。相比照而言,中学对形上下问题的传统安顿,便包含着人文读解的重要信息。同时还想说明,科学在其原发过程中是有反科学的机制推动的。  相似文献   
135.
费尔巴哈通过对“我思故我在”的批判 ,回到“我欲故我在” ,确立了“我欲”、“我感”和“我爱”的权威 ,也就确立了感性的人的权威 ;他并且认为这就是哲学探讨的“事情本身” ,是他的人本主义的出发点。这表明费尔巴哈哲学已经具有了现代性。但是 ,费尔巴哈的所谓感性依然是“哲学家”的感性 ,所以他并没有“回到事情本身” ,回到人与自然 ,“我”与“你”的原初统一的感性活动。  相似文献   
136.
波德莱尔的"应和论"对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托马斯的自然观,通感的运用,生死欲主题,人称的运用,比喻性结构几方面阐述了狄兰.托马斯诗中的"应和论"思想,以及"应和论"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7.
杨朱是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其"贵己"重生"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先秦学术数百年之久,然而这样一种学说,却被视为"极端利己主义"和"极端纵欲主义",在中国历史上遭受了两千多年的不公正待遇.杨朱思想固然存在着某些缺陷,但绝非一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能论定的.  相似文献   
138.
潘勇 《理论界》2014,(1):144-146
戴震认为,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造成了后世"以理杀人"的现象。为了对此进行批判,他重新诠解了"理"和"欲"这对概念。他指出,"理"就是事物的条理、分理,而涉及人事行为的"天理"则是通过以情度情而来的定然之则。这种以情度情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人都有相同的欲望,"欲"才是一切"理"的基础。这一思想突出了"理"的客观性,对人的自然欲望进行了肯定。但是他把一切价值建立在"欲"的基础上的做法,使"理"失去了规范"欲"的作用,因此,并不能真正实现批判宋儒"天理人欲"之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9.
中国早期文献记载了在历史上存在过的"老人自死习俗"的各种形式,但已失去了解释性。一些老人自死习俗在汉代之后的文献中始终被置于道德批判的视角下,另一些经过象征性仪式与文化解释的改变而得以在官方与民间同时延续下来;在民间历史中则不同程度保留着有关习俗与解释性传说;无论在古代文献还是民间叙事中,这些事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性早已被割裂、打碎,甚至遗忘;借助经典人类学理论,针对文献记载和现实遗存,理清其演变的规律,还原其共同的文化本质,建立起内在的统一的解释,可导致对历史文献和现实认知两个层面的民族记忆的重新认识和改写。  相似文献   
140.
"死给"是凉山彝族地区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特殊法律现象,"死给"的发生非但没有解决矛盾冲突,恰恰相反,"死给"使矛盾冲突升级从而使被动一方变为主动。从国家法的角度来看,"死给"作为一种自杀行为,与"被死给者"没有关系,但当地的习惯法却将这种自杀行为归因于"被死给者",而且"被死给者"也确实因此而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包括赔命价、道歉等。从"死给"案的发生以及解决路径上看,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冲突,而在冲突过程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矛盾冲突的解决正是当地居民在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之间妥协让步进而作出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