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18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568篇
社会学   7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 毫秒
51.
楼市旺季,做售楼小姐的她瞒着丈夫为公司"捂盘",孰料,金融危机爆发后,却因公司无力还款被银行多次催还290万巨款……丈夫知道真相后,原本幸福的家庭竟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52.
印度始终有“性”文化传统,其中古典名著《欲经》最具争议。原因主要在于对书中“欲”的解读见仁见智。《欲经》之“欲”虽然重在写世俗性事,看似与宗教无甚关联,但由于个体性爱是群体文化中的一种元素,最终会在信仰里找到归宿。  相似文献   
53.
王夫之继承了中国古代"恒产-恒心"的重视物质生活的务实思想倾向,重视人伦日用,重视生活需求的满足,主张理欲相融、互济与一致,而且更为强调理在欲中,"天理"不可能脱离"人欲"而存在。王夫之的理欲论发展了古代富有唯物倾向的"厚生"思想,为人欲正名,为生活辩护,有力祛除了程朱理学对人欲的妖魔化,富有启蒙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4.
灵芝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或紫芝的全株,传说能治愈万症,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白蛇传》故事里,白蛇显形吓死了许仙,于是有了白蛇盗取仙草来救相公。《神农本草经》将之列为“有效无毒之上品”,为历代君王所向往。古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研究和应用灵芝,并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独特中华灵芝文化。灵芝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地区,波及于欧洲和美洲。  相似文献   
55.
"公""私"及其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明末清初,公私观发生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出现大批崇私以批判传统公私观的思想家。其中,王夫之基于传统公私观,将"公"主要确定为三个内容:"公共"或"普遍","天理"和"公正无私"。与之相对,"私"则表现为"个人""私欲"和"私利"之义。其公私关系观也相应呈现为:传统意义上"循公废私"、近代相对合理的"存公抑私",与明末启蒙思潮相表里的"化公崇私"。自清初至当代,王船山公私观在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左稀 《兰州学刊》2012,(5):5-10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与欲爱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友爱是一种美德或包含着美德,它是一种使人秉持适度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品质。根据友爱产生的原因可将其分为美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三种,美善的友爱优越于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幸福就是至善,是灵魂合于智慧的实现活动。幸福与沉思同在,越能够沉思的存在就越是幸福。好朋友对于幸福的意义就在于:好朋友及其实践是沉思活动的对象,持续的沉思活动离不开好朋友的陪伴,并且好朋友自然地值得我们欲求。正因如此,友爱被视为最大的外在美善。  相似文献   
57.
三国昌最出名的帅哥是谁?相信很多三国爱好者用脚板想都能答得出来:吕布!  相似文献   
58.
祥林嫂之死     
秋风一天凉似一天,街上渐渐少了行人,一个身影在瑟瑟的秋风中踽踽独行。她左臂挎着竹篮,右手提着竹竿,衣服已经破烂不堪,本已花白的头发好像又染了一层霜。祥林嫂已被鲁四奶奶扫地出门,完全成了乞丐了。  相似文献   
59.
谈论生死,我们最直接地对"生死"的所知便是生与死的切己本性.它不可由他人替代,只能由自己承担,并且是任何人必然的要经历的事情.在中国哲学中,无论是<道德经>明营魄之分、道器之别,还是<庄子>的"齐生死"都可以看出道家对死亡本身有所直接的领会.故而,本文试以<庄子>文本为视角,试析庄子对死亡问题的思想异同,并试着用训诂学进行理解,直观死亡本身,阐发一些笔者自身关于死亡问题的一些浅显理解.  相似文献   
60.
在一个意义与价值衰败的黑暗的时代,海子以太阳之子和诗歌王子的抱负,决心用史诗再造意义和价值,重新构建一条新的文明之路。然而再造的空前热情与重构的举步维艰之间的撕扯,最终驱使海子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