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4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31篇 |
丛书文集 | 117篇 |
理论方法论 | 24篇 |
综合类 | 333篇 |
社会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以<射雕>三部曲中的复仇母题为案例,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民间叙事模式及其内在机制进行解析,并试图阐明这不是传统民间叙事模式的翻版,而是在延用与发展之间孕育了金庸武侠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2.
张玉莲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72-78
中古道教仙传中,"食桃修仙"母题的产生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在探究该母题产生的基础上,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桃"被仙化的多重原因。就外因而言,桃被仙化与神仙信仰的广泛流传有关。就内因而言,桃被仙化与桃特殊丰富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进而以"食王母桃"这一母题为中心梳理"食桃修仙"母题的流变。该母题的流变与桃被赋予的神效和异形密切相关,由此导致"食桃修仙"母题呈现出神异浪漫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53.
《聊斋志异》乱离之后巧相认故事及其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3)
<聊斋志异>乱离巧相认故事类型,触及父子、夫妻、情侣、兄弟等多数人伦关系,带有明清易代的时代特征和作者偏好,社会原因是造成多数离别的根本原因,带有控诉现实不平的思想意义.重逢之巧构成动因,多得于当事人善良品格,巧是个体伦理行为派生的一个直接结果,而这又成为一种对于行善者进行社会酬赏必不可少的手段.<聊斋>母题与文人抒情文学离别模式不同:偏重在因社会变故,带来的普通人的人生苦难,人伦情感;不是一味地诉说苦难带来的个体身心创伤,而是展示人生苦难终归过去,善良无辜终获幸福欢乐的过程和结局. 相似文献
54.
曹书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3):61-64
从21世纪初开始的中国现代历史,虽然相继推翻了封建帝制与家族制度,家族文化受到现代知识分子的激烈抨击,封建旧家庭经过革命与战争的冲击纷纷走向解体,家族叙事在新文学创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家族文化所赖以滋生的小农经济形式仍然存在,在崇尚集体主义、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革命大家庭中,个人的自由与独立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代社会尚未真正实现从家族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转变,家族观念仍在社会生活与人的头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现代作家对家族文化的理性反思与形象反映仍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课题。 相似文献
55.
李琴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1):13-18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其创作影响了以后中国很多作家。余华被认为是当代与鲁迅精神相接近的一位年轻作家。本文试图从创作母题的角度对两位作家进行比较,从他们的相同与相异中探寻作家与作家之间的距离,以及时代文化变迁在作家身上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孙正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中国化身型虎故事由两大核心母题构成,即“虎皮”母题和“虎文”母题。其中“虎皮”母题展示了下层文化主体投射在人生旅程中的祈福心理与巫术效应;“虎女”母题则呈显出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的畸要审美和生殖崇拜心理,透视了我国古老文化元素不朽的生命魅力与深远意义。对化身型虎故事的母题研究,进一步论证了中国虎故事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7.
于秀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6-79
席慕容在她的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中,不断地运用那些源自中华抒情文学的母题、古典的意象、包含着中华传统审美意蕴内容的文化符号。其中以闺思闺怨、相思鸟连理枝、思乡怀归三个母题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母题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追求和审美取向,这种现象也表明了席慕容的创作思维及她的创作实际上并没有突破或者超越古典诗歌的题材范围。文化传统在现代作家笔下的回响,是一种族群文化认同感,也表明了席慕容创作资源主要是来自中国古代文学。 相似文献
58.
"感应母题"是中外文学共有的文化母题。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史记载中便蕴含了"天人感应"母题。从印度传入的大量佛经及民间故事中也蕴含了这一母题。佛经"感应"故事所具有的印度神话的夸张性、荒诞性、神异性及虚幻性对唐传奇小说母题起到了很大的触媒作用。此外,佛教"感应母题"所宣扬的果报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的有机融合,亦极大地催化了"感应母题"的风靡。 相似文献
59.
王颖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母题是小说当中内容及形式上的类型化、程式化成分,但这一术语在当下用得比较泛滥,如与主题、原型的混用等。母题研究方法的另一偏颇是过于强调叙事模式的普遍性和类型性,忽略叙事艺术的审美个性化和新异性。使母题叙述个性化从而获得更高的审美价值的途径主要有:新颖具体的细节讲述,复合多义的思想辐射,多向复杂的情节构设。 相似文献
60.
“地狱救母”故事历史悠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民间故事中,而《格斯尔》作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是蒙古族“地狱救母”故事的典型代表。本文重点探讨《格斯尔》“地狱救母”故事的母题,从“入地狱”母题、“追寻”母题、“轮回转生”母题三个层面梳理“地狱救母”故事的基本叙事结构,并进一步阐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