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57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87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浅析英谚中的民族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依存于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 ,与本民族特定的历史、生活习惯、物产风貌、自然环境等等密切相关。英谚产生于岛国的自然环境 ,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带有极浓的宗教色彩 ,因此 ,英谚的内容带有鲜明的英国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陈本益 《学术论坛》2006,(11):157-160
均齐体和对称体这两种格律诗体式的雏形,在初创期诗人的诗中就已经存在。对它们进行自觉运用并使之基本成熟的,则是新月派诗人。这两种体式便是后来格律体新诗的基本体式。它们既具有民族特色,也存在着西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隐喻研究开始早、成果丰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品格:大量实例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在隐喻言说上更加侧重“隐”,强调“暗示”;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对隐喻的概念、原理、分类、功能、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隐喻理论;中国古代的隐喻理论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辽·金·西夏     
《中文信息》2007,(6):00-107
公元十世纪初到十四世纪,中国北方诸民族纷争崛起,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加速了封建化过程。同时又以他们新兴的军事优势,取得了一部分或全部的统治权,其中契丹族建立了“辽”,“党项”族建立了”西夏”,女真旗建立了“金”。这些入室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旅,在陵寝制度上。吸收了汉旅传统文化,同时还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和习俗。这种汉族文化与北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中国陵寝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妇女运用当地材料——桦树皮剪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桦树皮剪纸,花样本子是鄂伦春族妇女过去做女红时用来夹各种花样的书本,多用各种旧书充当,里边夹的内容有绣花丝线、鞋样子、剪纸或剪纸样儿等。 笔者不久前在鄂伦春田野考察时惊奇地看到,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都有一个精心保存的花样本子,大多是用桦树皮缝制而成,十分独特。这些本子如何能在今天这样普遍存在,它是怎样传承和使用呢?  相似文献   
7.
<正>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前身为创办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崇文书院"。大革命时期,贺龙、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开办"红军大学"。1942年设立桑植县  相似文献   
8.
在前不久中央召开的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就我国跨世纪的民族工作作了深刻阐述 ,他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要把加快实施民族地区发展战略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未来发展战备的重要一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他要求各级有关部门要抓紧进行研究 ,要进一步明确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目标、基本任务和重要方针政策。本文想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一 )因地制宜 ,注意特色因地制宜 ,注意特色 ,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也是制定民族地区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 ,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9.
"一作"与"留白"本来只是古籍校勘常用的一种注记形式和中国书画的一种传统艺术手法,"点将录"撰者创造性地将其引入诗学批评体系,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一个时代内既经严格遴选又相对更为丰富的诗人群体总量;而且,还可以由此考察同时代诗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人生经历、诗学取径、地域风格之异同;同时也使得这样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诗学批评形式获得了更大的内涵包容性和体系开放性。开放的"点将录"批评体系,不仅为品评诗家诗作、地域流派等营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我们研究撰述者诗学思想的发展和当时政治、学术环境的演变提供了方便。作为出现较晚而兼具众长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点将录"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意义都值得引起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0.
《宁夏社会科学》2010,(1):F0004-F0004
《宁夏社会科学》是反映和代表宁夏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刊载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诚挚欢迎海内外学者来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