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4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本文从教师口语课的内容、性质、特点入手,结合口语教学实践,对教师口语课在提高民族语言素质以及师范教育、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意在引起对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并力求开好这门课.  相似文献   
122.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在我国多民族体系中基于民族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价值,以台湾地区原住民的教育发展为视角,从法律权利、教育资源、社会文化、教学方法等维度对少数民族教育与教学进行分析,不仅对原住民族群本身具有文化传承与发展进步的功能,对中华民族而言,关注原住民的教育提升,对原住民语言文化进行研究和学习从而探索出科学、适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期为我国的多民族和谐与团结、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带来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3.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基本特征中包括着民族语言文字。民族语言文字是祖辈经过数年的总结创造的,它也代表者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现今的很多蒙古人已经不会说蒙语,也淡忘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本文通过现在占多数的城市蒙古族为例,研究民族语言文字运用较少的情况,从而警示传承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4.
音译是不同民族间的一种语言现象,因外来语言在本民族语言中没有对应意思的词汇来翻译,因而用本民族语言中发音与外来词汇相似的词汇来表达。本文从音译现状和发展特点等方面来分析,进而归纳和总结音译现象规律,以此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相应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25.
语言是民族历史发展见证的活化石,它承载着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信息。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机制,长期保存民族语言资源的原生性和完整性,而作为实地真实录制的民族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就是目前保存民族语言语料最有效的科学方法,它不仅对记录和研究该民族的语言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语料保障,更是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26.
语言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无论是我国宪法,还是国际公约,都规定了对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之权利的特别保护。但我国缺乏可操作性规范,导致司法程序中无法迅速及时地对双语诉讼中的少数民族当事人的程序及实体权利给予充分、有效的救济。解决这些问题需制定法务翻译制度,并在法律援助制度下建立少数民族及其他少数人语言法务翻译人才库。  相似文献   
127.
满-通古斯语族中的满语和赫哲语已被我国语言界确认为濒危语言,目前只有黑龙江省一些满族村屯和赫哲族聚居地的部分老人能使用满语、赫哲语。本研究是对满语和赫哲语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并运用结构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进行共时描写研究。现存满语、赫哲语由于长期受汉语等周边语言的影响,不仅在语音结构以及语音组合规律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在语义及有关句子结构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异。满语、赫哲语在与汉语等相关语言的接触中,产生影响、吸收、融合等现象。通过对满语、赫哲语的濒危状态、濒危过程、濒危原因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可以在理论上总结出濒危语言的发展演变规律。不同的濒危语言因处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其濒危原因与濒危过程有一定的差异,但同时,语言的濒危原因和濒危过程又有共同的规律。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满语、赫哲语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8.
129.
青海民族语地名民俗蕴涵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青海高原山峦、河湖等地的民族语名称,揭示青海高原地名的多语种性和各民族语地名共存的现象,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本文从民族语地名的命名和对自然崇拜的分析中研讨地名与民俗学的关系及有关民族历史、宗教、心理和民俗事象,并说明它们的轨迹和多元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30.
在这个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语言的相通显得尤为重要。在汉语文学被广泛学习和接受之时,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学亟需得到大众的了解与关注。但能够运用民族语言文字且又兼通汉语文字的研究者并不是很多。多年从事蒙古文学发展史研究的巴·苏和教授,是一位能用蒙、汉两种文字写作的蒙古族学者,在其多年蒙古文学发展史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得到蒙古学界的公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