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9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地方戏众多是中国戏曲所独有的剧坛景观.中国戏曲"地方化"的发展模式与封建统治者对戏曲的拒斥、"即村坊小曲而为之"的编演模式、生成于汉语方言的特殊"语境"等因素有关.地域性、乡土性和民间性是地方戏的根本特征,也是戏曲的民族特征的呈现,是戏曲的魅力之源.但是,近代以来,特别是我国社会步入"社会发展城镇化"、"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新时期以来,戏曲的地域性、乡土性和民间性特征遭到挑战,有逐渐淡化乃至逐渐灭失的倾向和危险,地方戏"趋同"的现象日益显现.一体而万殊的戏曲景观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剧坛的独特贡献,地域性、乡土性和民间性与当代语境并不存在冲突,地方戏发展的指向不应是"趋同",而应是保持、强化其地域性、乡土性和民间性特质.  相似文献   
12.
《汉志》“小说家”及其“小说”是在战国时凭藉文体自身潜力发展起来的、在“说体”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体.虽不属规范的文学体裁范畴,但也并非仅如《汉志》“诸子略”其他九家一样的文体那样重义理,也不如史家之记实,而是一种包括叙事内容的实用文体.《汉志》对“小说”“迂诞”、“依托”的定位为“小说”文体艺术虚构的发展预留了空间.《汉志》“小说”源自民间智慧,是本土小说的早期形态,具有重要的小说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民间性叙事:赵树理和他的乡村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民间性叙事是不同于启蒙和革命话语的以物质生活为内核 ,以日常生活为表层的一种叙事 ,文章以此构筑了一个物质与革命、物质与民间诸人际关系及物质与民间文化的阐释空间 ,从而对赵树理文学世界的真相给以一种新的但又切合实际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敦煌曲子词运用浅显通俗的口语、俗词、故事系列词、联章体及民间盘歌等民间文艺形式,为后人展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画卷.它的通俗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作为初期词体的俗文学性质.  相似文献   
15.
新秧歌剧运动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知识分子的民间化走向以及重构文学大众化的文化姿态.民间艺术形式与抗战、革命主题的高度契合,新的话语言说方式与地域文化形态的对接交融,广场演出的大众狂欢传播效应,构成了延安新秧歌的鲜明特征.它不仅为当时的戏剧发展提供了示范和借鉴,也为当下我们所关注的振兴民族戏剧的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美国高等教育内部自我协调机制是由高等教育中的各种协会(特别是全国性的协会)以及协会自己制定的章程、原则和各种具体规则构成。美国高等教育内部自我机制的动作十分复杂,它是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上展开的。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约束和规范;(2)联系和沟通。内部自我协调机制是美国高等教育中最具有美国特色的地方。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民间性和自愿性;(2)低成本;(3)专业性和专门性;(4)维护自治;(5)协调的艰难与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民间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女性主义的崛起及其对男权社会的冲击,使得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创作的民间隐形结构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女性将自己最关心、最熟知的日常经验和个人的成长经验写进历史,表现女性真实的历史境遇,这必然与国家、民族等宏大叙事不同,是具有民间色彩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认证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而民间性是该制度的根本特性。认证组织,认证标准的制定,认证程序等方面都体现着民间性,各级政府可以与其合作,但对其没有直接的领导权。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民间性形成的基础是高等教育有较充分的自治权,宪法公民基本权利能够真实实现,社会文化对于集体结社的偏好。  相似文献   
19.
吴文化孕育下的吴地俗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宝贵资源。本文从文化传播学角度,论述吴地俗文学与当地稻作文化、民间信仰及民情风俗诸要素之关系。揭示各种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因素对于吴地俗文学兴盛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并进而深入文学内部探讨吴地俗文学的审美意涵和地域个性。  相似文献   
20.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风貌上兼有民间与文人双重特征。首先,《十九首》中既存在诸多化用典籍的迹象,却又不影响它的通俗质朴;其次,《十九首》既有真率直白的一面,又不乏用心的构思和蕴藉;再次,《十九首》既注意字句的讲求,存在对音律的调节,又还没有魏晋南北朝诗歌那么讲究,而且用语偶或有俗鄙之嫌。放在汉魏晋文人五言诗逐渐确立的诗歌史背景之下,这种艺术风貌正是五言诗由民间性向文人性过渡刻印下的特征,表明它是一种过渡性的诗歌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