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关于周立波和他的海派清口,议论已经相当多了。我想用两句诗概括之:“申城艺苑新风景,雅俗竞赞周立波。”并想探讨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突然之间的大红大紫,因为在某些人的口中和笔下,他已经荣登为滑稽艺术的旷世奇才和上海文化的最新代表。专场演出的名字《笑侃三十年》首先给了我们提示。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周立波曾随市场经济的大潮,离开舞台,而今又回到舞台从艺。这一出一进,想必也遭遇过沉浮荣辱,是不是这样一种否泰交替的人生过程,透显了一段小小历史的沧桑感,  相似文献   
12.
易中天 《社区》2010,(20):62-63
北京人和上海人确有境界之别。如果说,上海人感觉到的,主要是生活的窘迫,那么,北京人体验刮的,便多少可以说是人生的苦涩。感觉和体验,是层次不同的两种心理;而生活和人生,更是大小不同的两个课题。感觉总归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随着生活的蒸蒸日上,相信务实的上海人,自我感觉也会一天比一天好。总之,他们的问题,似乎相对比较好解决。北京人的问题就麻烦多,对人生苦涩的体验及其超越,是属于所谓“终极关怀”一类的问题,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变幻感,总是无法躲避地伴随着北京人。  相似文献   
13.
王艳 《民族论坛》2009,(7):14-15
<正>虽然经常下乡,虽然在异域艰苦工作生活了将近7个年头,但李培华看起来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沧桑感。今年32岁的李培华是吉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98级学生,2002年毕业后加入援藏志愿者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