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85篇
  免费   404篇
  国内免费   111篇
管理学   2095篇
劳动科学   97篇
民族学   247篇
人才学   443篇
人口学   33篇
丛书文集   4380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961篇
综合类   7337篇
社会学   1289篇
统计学   217篇
  2024年   144篇
  2023年   559篇
  2022年   488篇
  2021年   617篇
  2020年   506篇
  2019年   546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352篇
  2016年   527篇
  2015年   745篇
  2014年   1298篇
  2013年   916篇
  2012年   910篇
  2011年   1048篇
  2010年   1017篇
  2009年   919篇
  2008年   1167篇
  2007年   834篇
  2006年   723篇
  2005年   779篇
  2004年   575篇
  2003年   547篇
  2002年   517篇
  2001年   505篇
  2000年   336篇
  1999年   166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法治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其本身属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剖析两者本身,笔者发现其内在拥有交叉共通之处:两者都以人为本,在落实的过程中都注重达到和谐的社会状态,人的自由发展是两者共同的价值归宿。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法治的共同内涵,有利于我们将其视为有机整体,科学地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2.
实践特色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彰显其理论特色的根本载体,当代中国发展取得的根本成就闪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的动人光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事业。  相似文献   
993.
再论法治、法治思维与法律手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法治思维与法律手段的关系大致可以这样表述:法治决定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法治思维支配法律手段;法律手段的运用反映和体现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与一个国家、地区的法治实践具有互动作用。执政者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会促进相应国家、地区的法治实践,反过来,一个国家、地区的法治实践又会给予相应国家、地区执政者更主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以动力、促力。一个国家、地区一旦形成了这种良性互动,即可认为其已步入了法治运作和科学发展的轨道,进入了法治社会的常态。  相似文献   
994.
环境监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加强环境监管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地方政府在环境监管中有着先天的优势,处于主导地位,但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有些地方政府在环境监管中不作为、乱作为,而现行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导致政府环境监管失职行为不能得到有效制约和相应制裁.从理论上讲,委托代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环境法治理论是政府承担环境监管法律责任的依据.从实践上讲,应当完善立法,明确地方政府的环境监管法律责任,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和出台相关司法解释,追究环境监管失职的地方政府及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地方政府的民事责任和地方政府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995.
“绿色新政”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积极寻求一条有效而持续地解决多重危机的道路,成为后危机时代治道变革的一种逻辑取向.政府作为战略决策者、资源护卫者、公共事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社会风气的引导者理应在“绿色新政”的实施与推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有重要的责任.而行政文化的创新发展将为这一重大责任的有效担当创设优良的“软环境”,并且作为未来“绿色崛起”的文化软实力和绿色领导力的有机构成部分,需要我们以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眼光来把握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法治国家既是公民教育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是公民教育的价值追求。培养独立人格,塑造国民的道德观,型构国民的世界观,培育国民的民族观,传授科学知识,普及法律常识,训练国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技能,是法治国家对公民教育的七大诉求。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域,学校教育应该适应公民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997.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检察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检察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有效载体,两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检察工作中深化与拓展的最终归宿是: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核心要求的检察文化的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检察工作中深化与拓展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检察文化建设实现司法理念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的转化,即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相统一、协作与监督相统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案件数量与案件质量相统一。  相似文献   
998.
法治总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它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而抽象存在。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去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建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我国的法治建设遵循马克思主义有关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反映的客观规律;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对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反映。那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的法治建设二者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试图通过论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以期客观地揭示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9.
"萌"字素有发芽,新生物孕育的意思。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萌"是一瞬间让人觉得可爱,很单纯的意思。"萌"由动词演变成形容词,来自动漫术语。一想到动漫,很多人都会不经意地说"这是小孩子的玩意"——可正是这天马行空的动漫世界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开启了我们长大后渐渐封闭的  相似文献   
1000.
孙大为 《职业时空》2012,(4):175-176
西柏坡精神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时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探索成果。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关键时刻,面对建设新中国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考验,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先进文化的政治诉求,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