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9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382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230篇
人才学   61篇
人口学   42篇
丛书文集   1333篇
理论方法论   284篇
综合类   2240篇
社会学   316篇
统计学   57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338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356篇
  2009年   390篇
  2008年   430篇
  2007年   330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371.
烟台奇山所城有着悠久古老的历史.本文以现存所城里57号第一进院大堂门廊建筑上仅存的雕花纹样、大堂屋脊瓦当上的道教图案等为切入点,考证烟台奇山所城起始年代.  相似文献   
372.
吴顺江 《浙江学刊》2001,(4):189-192
21世纪将进入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人才和科技进步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谁获得了人才、抢占了科技的制高点,谁就能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浙江而言,要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归根到底取决于浙江拥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本文着重就浙江人才资源的现状及未来人才资源的开发问题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373.
近日,何孝荣先生的大作--<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洋洋洒洒75万余言,首先简要论述了明代以前北京佛教寺院的修建、明代北京城的营建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和考证了明代北京寺院的修建情况及具体演变,并深入分析了帝王、后妃、宦官、僧人、士庶人的佛教政策、信仰等在其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4.
375.
376.
儒道释三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道教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从各个层面吸佛纳儒,有力地推动了"三教合一"的形成和发展,道教也借此而发展、壮大和完善,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泯灭个性,终而衰弱。  相似文献   
377.
文殊信仰在唐代达到顶峰与王权推动有直接关系。从政治角度入手探析其在唐代兴盛的原因。首先,唐初开放性的宗教政策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为其兴盛奠定先机;其次,皇室对文殊道场的推崇在全国范围内强化了文殊信仰的传播和深入;再次,武则天的支持使文殊信仰盛行全国;最后,具护国护王性质的密教文殊信仰顺应"安史之乱"之后的政治需求,获得代宗朝的全力支持而达到信仰顶峰。  相似文献   
378.
晚明时期,佛教与心学合流,在学术界乃至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都造成了"重内轻外"的内转局面,轻视奔腾不息的现实生活自身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当时以正统儒者自居的王船山为了维护正统儒家的理念,对佛教展开了激烈的哲学与美学批判。作为这种批判的成果,船山指出,人类对美的事物的热爱是道的体现,人们只有从实际生活出发,不断地发掘美、创造美,才能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获得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379.
佛教作为宗教,它的哲学世界观是荒谬的、唯心主义的,本质上是与科学对立的。佛教能够征服为数众多的信徒,靠的不仅仅是宗教信仰,它的强大的说服力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基础。佛教在进行说教时,抓住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从人的主观感受的差异性去否定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即从认识论出发去否定本体论,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但是,如果抛开佛教错误的本体论的前提,就会发现它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分析相当精致,不但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在调节人的心理功能,维护心身健康的实践当中也有着特殊的心理学价值。这也是两千多年来佛教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80.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早在庄子的《天道》、《外物》篇中就对"意"做了最初的表达。东汉以后,佛教倡导的"六根说"也对"意"做了阐述。唐代的文论家把庄子的观点和佛家的认识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意境"这一重要的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