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8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30篇
管理学   631篇
劳动科学   25篇
民族学   37篇
人才学   81篇
人口学   32篇
丛书文集   1790篇
理论方法论   378篇
综合类   2641篇
社会学   278篇
统计学   17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304篇
  2013年   279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436篇
  2010年   382篇
  2009年   442篇
  2008年   476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445篇
  2005年   430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58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民族经济学于1979年创建,适应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民族学与经济学的双重学科归属.这门由中国人自己创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学科理论建设、学术成果积累与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通过不可取代的学科地位与鲜明的应用性特征,展现出民族经济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2.
汪雪 《统计与决策》2016,(15):34-36
文章基于势科学理论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评价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企业战略和政府行为四个纬度选取评价指标,对文化软实力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政府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知识资源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组成部分,没有知识资源量的积累很难实现文化软实力质的提升;生产者需求的增强显著刺激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以消费者需求为前提.  相似文献   
63.
刘海岩  郝克路 《城市》2007,(1):60-62
按:目前出版的有关城市的辞书,对于与城市相关的词汇,大都是从城市学、城市经济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定义的.许多定义或多或少地把欧美城市的概念套用到中国城市,从中很难了解中国城市用语的特定涵义.更有不少中国城市特有的用语,至今还很少有确切的诠释.《城市用语新释》对近年来出现和使用频繁的城市用语,包括书面用语和口头用语,分条目加以全新的释义.  相似文献   
64.
信息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讲授非对称信息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理论。本文通过梳理信息经济学教学现状,指出信息经济学课程进行教改的必要性,提出将“数字化”融入该课程中的一系列教改思路,并对其实践运用的学生反馈进行收集与分析,从而优化该课程的教学体系,以顺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培育出更多复合型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65.
66.
该文以某财经高校为例,基于财经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产业经济学进行教学改革,并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教学改革前后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发现紧密结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导向、三环节”的教学模式和全过程参与的教学效果评价提升了产业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7.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已经难以适应高校教学发展的需求,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设计,有助于重构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加快推进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该文首先阐述了开展SPOC混合教学的必要性,并以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专业为例,分析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施现状;其次,设计了分层式“组间学习”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最后,分析了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68.
69.
70.
生态文明的道德与法律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与法律是保护环境的两种主导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说,道德伦理建设与法制建设同等重要,后者是制度层面的,是强制性的,前者是内心自觉的,是基础性的。如果单纯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对保护环境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只有这两种外在与内在性因素的同构与融合,才能切实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以生态建设,要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