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635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944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民国时期,在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背景下,有不少学者积极推崇作为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宋明理学,汤用彤、唐文治、贺麟甚至把理学看作救国治世之良药,并且与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民国时期对于理学的一种深入解读,有益于理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凝聚人心,弘扬民族气节,形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尤其是,民国学人提出理学救国,可以为今天的学术研究提供新思路;把理学与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有益于当今的文化建设与复兴。  相似文献   
82.
陈樵是元末一位独具创见的理学大家。他以“屏去传注,独取遗经”的治学路径,从六经入手,精探其理四十余年,直指淳熙以后群儒的学说与洙泗伊洛不类。他提出了“心之精神曰性”的观点,认为“心之精神曰性,神者性命之本”,指出淳熙以后的学者把自己的意思强加于洙泗伊洛之学,造成了“客意胜而经愈不明”的理论纠结。陈樵还把“理一分殊”这一命题提高到儒学之本的高度,认为淳熙以后学者(主要是朱熹)在看待“理一分殊”时,将“仁义礼智”看作成形于天地之先,把“性”看作侧隐羞恶之情,而这与洙泗伊洛之学的宗旨相左。陈樵认为,“理一分殊”是孔子之一贯,是洙泗伊洛之学的会要和根本;他还以“枳”来比喻“理一分殊”,形象而生动,使“理一分殊”的含义变得简单明了。  相似文献   
83.
宋恕利用儒学对国民深刻的影响,试图通过对理学的批判并将儒学加以改造,以恢复儒学的经世实质;他更希望将西学与传统的儒学相结合,利用西学中的改革和民主思想,促进儒学的近代化,从而成为批判社会现实的思想武器。事实上他这一思想与当时戊戌维新的变法主张是一致的,皆为“中体西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84.
清初诗坛的学杜现象是诗学发展合乎逻辑的结果,亦与明清之际的社会现实相关。清初诗人继承杜甫的“诗史”精神并发扬光大,并对如何学杜进行了探索,为继承学习古代优秀诗歌传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85.
朱熹文学思想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从理学视角对文学作了独到的探讨与阐发,形成了理学与文学圆融浑成的文学思想.其文学本体论以"文从道中流出"为核心;其文学创作论强调"高明纯一"、"平淡自摄"、"真味发溢"、"从容于法度之中";其文学批评论主张"中和"、"知人论世".朱熹的文学思想标志着儒家文学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86.
"四句教"作为阳明学的核心表述,在王阳明生前已有争议。尤其是对"无善无恶"之说的不同诠释,在使得王阳明先验道德哲学解构的同时,更为心学的进一步禅化埋下了伏笔。刘宗周作为"理学殿军",目睹阳明学之流弊。他借助于理学、气学的理论资源,以"意"为中心,通过整合理学诸范畴,在蕺山学视域中,批评了"四句教"中对"意"的定位,将"意"提升至本体高度,并区分了"意"与"念",将"知""好"皆纳入"意"中,"意"由此得以从本体界贯穿至经验界,将儒学心性论所欲凸显的人的主体性推向了极致。这种改造使得心学更加内向,也更加超越,对于客观世界却更加无力。这导致刘宗周在通过"意"确认人的自由意志的同时,为了统一成德标准,又不得不回归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走向了阳明学的反面。在一定程度上,将阳明学所忽视的客观世界无意间带入蕺山学中,埋下了反理学的种子,为明末清初学风的转变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87.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李侗只是作为朱熹的老师而彰显于世,其实李侗在"道南相传"、"内圣"学说的理论建构,以及宋代理学思潮的发展趋势上都有极其重要的贡献。李侗一生中担任三个主要角色,一是从洛学到闽学的传播者;二是价值论与认识论相互贯通的"内圣"思想构建者;三是从"外王"走向"内圣"的引导者。三个角色依次递进,从而把道德价值论和认识论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为朱子理学结构中的"内圣"和"外王"的相互贯通提供了理论准备,也把儒学的"内圣"学说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8.
理学类学生具有学习基本功底扎实但综合能力较弱,思维严谨缜密有耐心但思想不活跃,考研目标较高但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等特点。基于此,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对高年级学生实施导师制重点开展全员育人工作,突出开展专业知识竞赛和专业技能训练,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结合做好毕业生就业调适与辅导,针对学生的不同意愿和情况分类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校企合作和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工作,以促进理学本科生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89.
司马光与理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争论了近千年的学术公案.从新儒学发展理论建构的视角来看,尽管司马光藉由中和论建立了一个思辨性较强的思想体系,对于理学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其在体用思维这一根本点上的缺失,致使无论从其哲学的思辨性、义利观,还是其对佛道的态度来看,皆与张载、二程等理学家有相当的距离.基于其独特的经典选择和理论特点,不可简单地将其归于理学家的行列,所谓的司马光属于“理学之重要创立者”、“理学之偏师”和“理学非主流派”的说法,都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90.
马智 《船山学刊》2009,(4):100-103
吕柟理学在其实质上就是以“理气非二”为根本、以“躬行实践”为进路、以“心事合一”为目标的躬行实学,就是主张道德践履与事业实务的贯通为一,强调内在的德性之实有见之于外在的事业之实务的“明体适用”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