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38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88篇
人才学   3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42篇
理论方法论   71篇
综合类   2129篇
社会学   130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关中方言不同地点“瓢虫”名称有差异,“放羊娃”名称中“放”与“羊娃”的关系较松散,从词源上看“放”本作“胖”讲,“胖”读[fαη]可能是历史上关中方言江韵唇音字读唇齿化声母在词汇中的保留.“胖羊娃”写做“放羊娃”应是语音发展后受到俗词源影响的结果.“燕娃虫”实为“艳娃虫”,“妈妈羊”可能系“娃娃羊”音变而来.  相似文献   
22.
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是任意性的。标准语与方言,方言与口语,口语与书面语,书面语中文体的选择,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语言的任意性特征。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运用,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并且也跟作家的个人方言、社会情境特征、作品内容等紧密相连。语言、方言、文学作品自然也就相互关联、彼此结合而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3.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极为丰富,并富有地方色彩.在本章里,笔者根据意义的不同,把闽台闽南话词汇分为17大类.现罗列如下:  相似文献   
24.
湖北阳新方言的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就湖北阳新方言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形式和语法特征进行讨论 ,并阐述了它们各自在句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普通话方言基础的再检讨》一文的作者提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北京话的范围是什么?二是北京城区话自身的缺陷使它难以作为普通话的语音规范。进而主张“以哈尔滨中年知识阶层的口音为标准音”。这种模糊认识的蔓延,将会成为实现语言标准化的阻力,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普通话语音标准的科学内涵及历史溯源作一番再认识,对普通话语音标准的含义及普通话与基础方言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6.
二百五相     
这是一句贬义性俚语,讽刺别人思想呆笨,以及相貌丑陋,言行失范的人格和相导。相即表示人的形象,这二百五的数字却有它的含义和来历。民间有二种解释:一种认为是2反5的原形演变过来。温州方言将反字含作摆,即反面,背面之意,由此简单地理解为将2字反过来便成为5的相。但另一种解释却涉及历史上一段经典的案例。  相似文献   
27.
山西临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它有相当丰富的重叠式,且形式又不单一。本文着重论述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及量词重叠式的构词特点、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并对重叠后伴随的连读变调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8.
通过训诂与考证:一释"舟山"、"方言",从比较语言学角度,指出"方言的属性是语言的民族文化历史属性";二释"东海"、"文化",从语言的学科交叉,揭皛舟山方言与东海文化的双向互动与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29.
对东汉扬雄所著<方言>等中国古代语言学文献的研究表明,南楚方言与吴越方言(尤其是其中的吴次方言)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一结论得到历史典籍和考古发掘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撑,对于科学地认识南楚与吴越两地方言的历史层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了”在商丘方言中有三种变体。文章描写了这些“了”的意义和用法,并从体貌范畴详细探讨其间的区别和联系。比较它们功能和语义上的不同,可以帮助解决普通话中的一些歧义问题,从而更好地认识普通话中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