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6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385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31篇
人才学   53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1295篇
理论方法论   229篇
综合类   2388篇
社会学   337篇
统计学   5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354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43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88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189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阐述了犯罪隐语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以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深入剖析解释其名词性和动词性隐语在大脑认知机制中的产生过程,旨在促进警院学生对犯罪隐语熟悉和理解的有效性,同时希望对案件的侦破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环境刑事立法是生态环境安全综合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环境刑事立法理念,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引和预测作用。环境犯罪作为一类新型的犯罪类型,是社会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也必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消失。因此,加强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通过对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现状进行详尽分析,在比较和借鉴其他国家刑事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环境犯罪刑事立法体系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3.
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每年来华的外国人以10%的速度增长。外国人多了,社会治安、刑事犯罪问题也相应增多,因此"三非"问题也变成了国家移民安全问题。北京警方于今年5月开展清查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三非"外籍人员的"百日行动",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作为国内专门研究外国人管理的知名专家学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涉外警务系向党教授也成为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法制频道等国内知名媒体纷纷"追踪"采访的"红人"。  相似文献   
104.
受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青少年普遍为家中的独生子女。自从2006年开始,1990年一月一日出生的孩子已经年满16周岁,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完全刑事行为责任人,2007年"90后"的队伍逐渐壮大。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人口大规模流动、外来思想文化冲击以及网络科技的巨变等因素影响,"90后"青少年一代刑事犯罪数量近年来日益增加,并呈现出低龄化发展,14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怎么处理已经成为法律界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05.
阮积嵩 《创新》2011,5(3):85-87
近年来,进城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他们在城市里工作、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跟随农民工进城的子女在就学、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的为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危胁社会安定的隐患。因此,需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犯罪问题的研究,并找出良策加以解决,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6.
《江西社会科学》2017,(6):197-203
我国增设终身监禁刑罚措施的主要原因,一是对部分原本可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重大贪污受贿犯罪分子,在不折损法律威慑力情况下适用终身监禁,作为死刑的替代性措施;二是为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无期徒刑执行不严现象,防止重大贪污受贿犯利用减刑、假释制度而"越狱"的情况。终身监禁作为一种新的刑罚措施被我国刑法正式确立必然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原有刑罚制度存在一些不契合的现象。目前,在终身监禁被我国刑法正式确立的情况下,批判该制度已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当务之急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在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下如何合理适用及执行终身监禁这种新的刑罚措施。  相似文献   
107.
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社会危害性源自苏俄刑法,而俄文的相应术语始终是"社会危险性",即"общественнаяопасность"。自从20世纪50年代该术语传入中国以后,我们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普遍地理解成为"社会危害性",但这两个术语具有不同的刑法意义,何者描述犯罪的本质更为准确,在苏俄刑法中曾存在争议。前者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立法层面上,始终居于主流,其作为对犯罪本质的描述包含主观因素,更注重描述未来的动态;后者主要强调行为的客观损害,而不包含主观因素。据此应对我国的社会危害性理论进行反思:必须甄别和区分犯罪的社会危险性即犯罪本质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即客观侵害的不同;作为犯罪本质的社会危害性不能成为犯罪构成要件;社会危害性应当是犯罪客观、主观要件的有机体而非简单的总和;社会危害性理论应当进行中国化改造。这既尊重了历史客观事实,也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危害性理论乃至犯罪构成体系。  相似文献   
108.
109.
几个月前,笔者在公交车上遭遇了一群扒手的“袭击”,损失了3000余元。出于义愤,笔者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认识了一个叫汪宁的扒手,想通过他的讲述揭开这一行当的神秘面纱。最初,汪宁对笔者守口如瓶,经过一段时间的交住,汪宁终于把笔者视为“知己”,袒露了他的心迹  相似文献   
110.
熊威  陶真 《探求》2013,(6):97-102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愈发严重,广州市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暴力化、突发性等特点.为应对这一严峻问题,必须考察青少年成长的环境,研究沉迷网络现象,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引导,这既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有益的,也有益于有关部门的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