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92.
温演医 《现代交际》2014,(2):112-112
王弼在解释老学的过程之中也借此机会阐发他的"贵无"思想,而崇本息末也是贵无的体现。所以本文重点在于借助王弼的崇本息末思想阐释无为生活的涵义,从而倡导一种追寻本心的栖居方式,回归内心最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93.
青年许衡一边重视到《周易》王弼注所说“无为自然”概念的价值,一边反省着十三世纪北中国社会面对的有些困难,痛感到这些道家的概念有必要更新。正是被此自觉所推动,他在阅读理学书的时候得以“默契”程朱学的意义。但是,为了构筑可以改革社会的思想而想要完全消化程朱学的话,此“默契”之后,直到《读易私言》完成的七年余的时间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4.
曹魏正始年间 ,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在文化领域展开激烈斗争 ,双方极力争取学术精英的支持。王弼精心审时度势 ,采取了拥戴司马氏的立场。他致力于融会儒家与道家学说 ,与司马氏集团保持哲学、政治思想上的一致 ,并以学术论争的方式疏离曹爽一派。他在《老子注》、《老子指略》中提出“崇本息末”的思想 ,具有批判曹魏政治弊端的性质 ;在《周易注》中阐发《乾卦》的内涵 ,着眼于为司马氏拟订夺取政权的战略方针。从政治倾向看 ,他是司马氏集团在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95.
王弼哲学中的"本"就物事来说,应指的是"本体",也就是万物存在的终极视域及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源与依据,即"道"。它外在体现的形式是"无";而就人事来说,则只能称作"本",即作为主体的人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则,指的是"无为"。就以上意义而言,"本"由"本体"自然而生成,而"本"则为"本体"之行为方式。王弼以"本体"作为自然哲学基础,以"无为"作为政治实践手段,试图通过维持自然万物的本源之道,使社会秩序彻底回复到应有的和谐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6.
李波 《理论界》2012,(3):131-132
王弼通过注释《老子》一书对老子的古今观念进行了改造。他改变了老子崇古抑今的态度,在崇本息末、以无为本思想诉求下对古今做到了真正的等而视之。但王弼在提出不迷信前人陈说的同时也注意对古代的探究。他认为只有做到对事物发展开端了熟于心,才能揭示事物的根源。同时在方法论上他又非常重视从当前出发来证实初始,从初始入手来把握近在眼前的事物,最后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王弼较前人应该是更为合理地处理了古今问题,这可以视为王弼玄学的又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7.
"崇本息末"思想是王弼哲学的根本宗旨,也是王弼对老学发展的突出贡献.在本体论上,他强调以无为本;在政治论上,他主张以道治国,理顺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最终达到"崇本举末"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98.
王弼运用"刚柔"这对范畴来说明和解释政治哲学观念以及阐释各类人事现象,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周易》刚柔观:王弼在刚柔性质和政治哲学领域崇刚抑柔,在统治策略和人事行动方面也强调要有一定的刚性,但他又坚决反对片面的、无原则的追求刚性;同时,强调柔顺的一面,要求统治阶级居尊以柔,虚己待人。在修家养身等道德方面,王弼推崇刚正之道,在圣人治化方面却强调柔的一面。  相似文献   
99.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弼最先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对《周易》经传进行了解释与阐发。北宋时期,史称"二程"的程颐、程颢两位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王弼易学本体思想,强化传统儒学的道德范畴在易学本体论中的地位,并批判吸收佛教体用观以解《易》,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理学本体论的理论体系,为宋代理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
洪涛 《江淮论坛》2004,(5):78-84
如何抵达一个自然人生是道家文化的中心课题。从老庄出世间的“无为”自然到郭象即世间的“名教即自然”,道家完成了其自然人生的理论建构,达到了其理论所能开掘的历史限度。但在高蹈出世与和光同尘之间,自然的畅想最终还是落入悖论式的困境中。在中国思想史上,这一解决问题的理路及困境曾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