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05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379篇
社会学   61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四天短暂的厮守,成全了他们心灵上一生的相守,但是,两人最终选择委屈自己的爱情,承担自己的责任。分离是对真爱最残酷的回应,避开老生常谈的"社会道义"、"家庭责任",从社会学以及哲学的角度来诠释"爱情的美,足够漠视人世间曾经的以及未来的一切规制"这个主题,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2.
贾科梅蒂无论在素描的构思或表现上都可谓独树一帜 ,不同凡响。在素描对象的观照与把握上 ,强调采用直观的方式 ,摆脱一切先入之见 ,以便寻找出最接近自然视觉的形象  相似文献   
53.
做一天男孩     
在十几岁的尾巴上,我突然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想做一天男孩。为此我得设计一个有创意的告别方式。想要做一个男孩,首先就要让他人认同你是个男孩。这就需要先从服饰上给他人一个直观感觉。  相似文献   
54.
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和培养现代人文精神、建设新时期精神文明的价值视角,研究永恒主义的教育思想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55.
综观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界,对比作家之前所著的三部小说与其后所著的三部小说包括《曼斯菲尔德庄园》可以看出,奥斯丁对女性的审美观经历了由情感向理智型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跟其生活变迁、思想的逐渐成熟、对社会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及更重要的是女性主义的觉醒有关。  相似文献   
56.
试想,你为什么购买食物?答案可能显而易见,为了生存需要、为了美食享受、为了彰显生活方式……,那么,你又为什么要购买化妆品?有的人为了保养皮肤,有的人为了保持美丽,有的人为了炫耀身份,还有的人为了赢得尊重……。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虽然很多,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并对他们进行归类,不难发现.  相似文献   
57.
钢琴演奏作为表演艺术,需要感情和理智的参与.在钢琴演奏艺术中,一个优秀的表演家能把深刻的创作热情与镇静的,自我控制结合起来,以达到真与美的交融,情与智的和谐.  相似文献   
58.
针对不少学生对大学数学产生了恐惧感和厌倦感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感受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59.
徐訏创作是“反思文学”与哲理的“艺术直观”,其精神聚焦在于人性自由与存在自由、对必然性的追寻、拓展生命与求索宇宙本体,归根结底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徐訏创作中求索自由的两条路向是由康德指示的,但徐訏以多重自由观打破了康德局限,且有极其先锋的表现。此外,徐訏文学话语空间呈现出“揭批系统—创化系统”的构型,系统中出现复调主题、“我—你”模式、“跨国生存空间”结构与“宇宙空间”,是“有自由意味的宇宙形式”。  相似文献   
60.
艺术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是一种非对象性的艺术创作是否可能及如何可能的问题。直观相继而来的被给予性,并非所有的被给予性都绝对的通向非对象创作,唯有基于虚静主体的直观被给予性,才能真正实现非对象性的绘画创作。首先论述虚静就是世间一切存在的根源和本性。其次论述直观对于画家真正接近事物和实现非对象性创作的重要意义。再次论述马里翁所勾画的新主体如何取代了建构性的“我”,从而实现了去主体形而上学的历史使命。最后论述了具象表现绘画理论对于非对象性绘画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