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王栋  贺中 《青岛画报》2011,(6):94-95
胶澳德意志皇家邮局旧址如今已被改造成青岛邮电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青岛的邮电历史。安徽路5号,那座带有德国北部哥特式风格的老建筑,承载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从1898年的罗达利洋行,到1901年的胶澳德意志皇家邮局,到如今的青岛邮电博物馆,在历史长河中,它巍然耸立,述说着一段段往事。  相似文献   
12.
国际英文商务电报是对外经贸交流的重要手段,有其特殊的书写方式。本篇介绍英文词语在国际商务电报中的几种主要缩写规律,有辅音字母保留法、词屐缩写法、首字母组合法等。学习一些这方面的常识,可以作为日常英语教学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3.
中法战争前后边防吃紧,各省使用电报传递文报的需求大增,出现了中国近代电报业创办的高峰。战事的需要,促成了西南地区创办电报业繁荣景象的涌现。战后中越边界开办商务,架设了西南地区的国际电报线,客观上推进了西南地区的边防建设和商务发展。中法战争期间电报线的架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西南这一长期的边缘地区演变成为前沿发展地带,客观上推进了这一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李毅民 《社区》2014,(11):55-55
有一个非常流行的笑话,说是一位从边远农村到北京当小保姆的女孩,看到北京人花钱那么大方,肯给自己那么多工钱,简直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赶紧给远在家乡的小姐妹发电报,好让她们也来这里淘金,电报上是这样写的:“人傻,钱多,速来。”在这个小保姆眼中,这里就是一座令人惊喜的金矿。  相似文献   
15.
1990年7月,北京。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的办公室里.宽大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份刚刚由秘书送进来的国际传真电报。这是由我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发来的。大意是联合国裁军委员会邀请中国参加第二轮“国际化学裁军核查对比试验”(即通常所讲的“国际联试”)。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与万国电报公会之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拒请到申入的嬗变过程。19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西国的多次请入,清政府皆予拒绝;20世纪初年,清政府再受西国敦请时,态度开始发生变化,虽仍未加入,但已作入会打算;入民国后,交通部则积极谋划,终使中国于1921年初加入这一重要国际组织。上述情况既是近代中国电报事业逐步发展之结果,同时亦是近代国人"世界"观念渐次演进之产物,由此提示出"过渡时代"中国社会的众多面相。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一家航空公司号称服务一流,对每件事情都要求做到尽善尽美,其"超越期望"的服务理念深入每一个员工的心。有一天,一位贵宾乘客托运了一只宠物狗,始发地发送电报告知他们:那只狗是贵宾乘客心爱的宠物,它将在此地转机回澳洲。电报特别提醒他们务必认真照看,不得遗失。经理看完电报,他马上吩咐员  相似文献   
18.
贺电作为交际电报的一种,在民国时期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外交及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民国年间,随着交通部业务的日益完善,同时受拍寄费用降低、报刊媒介宣传推广、社会舆论倡导及民众观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贺电在拍发数量、类型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民国期间贺电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社会各阶层的交往与情感交流,时至今日,贺电仍在政务层面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七十年代初,电报连接起了五大洲,中国也被连接其中。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清政府因为不重视电报通讯,外交上处处被动。相反,日本充分运用电报通讯,配合军事行动,处于有利地位。该事件当中,美国的外交官也频频使用电报联络,试图执行其"中立政策"。电报的使用使得一些外交观念、行为发生了变化,促使晚清政府决心发展电报业。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电报作为西方的先进技术传入了中国。同治光绪朝,西方人在福建沿海私设陆路电线,遭致民间力量的反对,清政府为平息争端把陆路电线收归官办,并在福州开办了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虽然福州电报学堂开设一年旋即停办,却为中国的电报事业培养出第一批先进人才。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挖掘和分析,重新论述电报学堂开办的始末,在考证福州电报学堂开办地点的同时,也探析了福州电报学堂毕业生在近代电报事业上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