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83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海潮音》描写汉化观音“证无上菩提”的历程,宣扬观音信仰和佛法神通,宗教色彩比较鲜明,但其思想与社会生活蕴涵远远越出宗教范围,并非“封建迷信思想的工具”之贬词所能穷尽,止恶修善——关心民瘼、揭露暴政、鞭挞佞道昏君,以佛言孝——把儒学的孝亲与佛学的普度众生、利乐有情统一起来是其思想与社会生活蕴涵的重要层面,这些蕴涵是此前同类题材的剧作所不具备的,针砭时弊并直指封建皇帝的批判精神和关怀众生、导人向善的主题取向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这奠定了此剧在我国观音戏曲中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42.
"磨睺罗"(mahoraga)是佛教的"乐神",和比丘罗睺罗的名字在翻译时虽有两字相同,但不能据此把双方等同。前者是中国宋代民俗艺术的作品题材,元代被禁用后,其名就不再出现在民俗艺术中。但题材的"求子"意义在民俗艺术中一直存在,其形象则有所整合,更广泛出现在民间工艺中,反映了中国民俗艺术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43.
本文对赵藩撰写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撰写于廖观音捕杀之前的观点进行了商榷,认为廖观音死于其后;同时也讨论了“攻心”联基本思想及其对岑春煊治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4.
从目标企业往往引入白衣骑士来抵制敌意并购的实践出发,通过引入终止费协议构建白衣骑士策略下的动态竞争敌意并购模型,重点求解了均衡状态下竞价阶段的最优竞价策略,序贯博弈阶段白衣骑士的最优进入决策、目标企业的最优终止费策略和敌意并购方的初始报价策略,以及时机选择阶段敌意并购方的最优敌意并购时机。研究结果表明:(1)终止费同时降低了敌意并购方和白衣骑士的最优竞价,但并不会改变竞价结果,即并购协同系数最大的并购方获得目标企业所有权。(2)存在一个协同系数的临界值,当敌意并购方的协同系数高于该临界值时,敌意并购方进行抢占式报价,目标企业接受该报价;反之,敌意并购方不进行抢占式报价,目标企业与白衣骑士签订终止费协议,白衣骑士与敌意并购方竞争并购目标企业。(3)白衣骑士策略提高了协同系数临界值和抢占式报价,降低敌意并购方期望并购收益,推迟敌意并购时机,并在随机冲击较小时阻止具有正收益的敌意并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5.
民间信仰中的送子观音信仰非常流行。大约是从宋代开始,民间开始把白衣观音当作送子观音,因为白衣与送子之间有着深层次的宗教与民俗关联。民间广泛流传着向观音求子的白衣经咒,这进一步说明了送子观音与白衣观音的关系:白衣观音是专职的送子观音。  相似文献   
146.
为研究辽代境内各族文人的艺术成就。通过大量历史材料的查阅和对比分析认为:汉族的代表人物有梁援和马人望、张孝杰、张琳等;渤海族代表人物有王继远、大公鼎、裴廖等;契丹族则有耶律倍、耶律良、萧孝穆及道宗宣懿德皇后萧观音等。本文对他们的生平及文学艺术成就进行探讨和评论。同时分析了辽代文学艺术的时代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7.
姚霜 《中国藏学》2023,(1):159-168+219
“普陀山”,旧译“补怛洛迦”(Potalaka),有关的最早记载出自《华严经》,其被视为观音菩萨驻锡地,也是大乘佛教信仰共许的圣地。以此命名的观音道场遍布整个亚洲佛教世界,其中位于中国的浙江普陀山、西藏布达拉宫、承德普陀宗乘庙都是备受尊崇的胜地代表。这些与“普陀”相关的同名朝圣地的建立,与观音信仰的传播息息相关,不仅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更是见证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文章旨在从西藏文化中有关“■”(布达拉)的知识源流出发,梳理藏汉文佛教经典、修行文本、朝圣游记、胜地方志等文献中有关普陀胜地的记载,勾勒藏汉历史上对于普陀胜地的建构、认识与调适的过程,以汉藏佛教比较研究的视角,展现同名胜地文化的共享对于各民族之间精神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