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6篇 |
民族学 | 2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30篇 |
理论方法论 | 16篇 |
综合类 | 65篇 |
社会学 | 15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白春花经营的黑色食品大都是半成品或初级品,顾客买去后需要经过加工才能食用,有不少顾客嫌自己加工太麻烦或没有这方面的手艺,要求白春花提供相关的餐饮服务,白春花正愁找不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立即采纳了顾客的建议,恰巧隔壁那家门面原来的租期满要重新出租,白春花便租了过来改装成一家"黑"餐馆,请了厨师和服务员,专营黑色小吃,品种有乌鸡黑米粥、黑糯米汤圆、黑麦面条、黑面包、黑麦片、黑豆奶、黑芝麻糊等等共20余种.价格每份从3元到30元不等.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中叶,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形成,白银成为世界货币。中国由于是白银贫矿国,在明代之前一直实施铜铸币和纸币政策,只是在明代中叶之后对白银货币实施了放任的政策。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劳动力十分廉价,这样以白银为计价单位所表示的商品价格极为低廉。欧洲由于人均土地资源高于中国,人均薪资也高于中国,而且白银供应极为充沛,在一般日用品价格上,远远高于中国。因而,在一般商品价格竞争上,总体不敌中国。当时美洲和日本盛产白银,是世界白银的价格洼地,欧洲又实施了较为自由的贸易政策。这样控制白银的欧洲、日本和掌握世界最低廉商品的中国,相互之间都有极为旺盛的需求,于是,世界市场很快就形成了美洲、日本白银与中国商品交换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2010,(7):20
近日,央行副行长苏宁做客人民网,在谈到国库是否就是存放黄金白银、成捆的钞票的地方时,苏宁表示,人民银行的国库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个簿记系统,通过纸质的簿记或者电子的簿记记录所有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国库也叫国家金库。顾名思义, 相似文献
15.
16.
明初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造是朱元璋在儒家“均平”思想指导下设立的以国家对百姓人身控制为基础的物资征调体制的一部分。然而这套制度反而扩大了不均,并且在现实中运转不畅。为此官员们积极展开改革。在改革中,市场介入下的财政白银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提升了资源的征调效率,同时将差役量化为货币价值,使“均平”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调整。然而,财政白银化只是资源征调制度改革的手段之一,而非目的:首先,市场在被引入资源征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指令需求之下;其次,市场交换的发达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始终是在“均平”的观念下展开的。景德镇官窑改革过程反映了传统中国的社会变化是一种建立在长期博弈、妥协与磨合基础上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7.
万历二十四年三月,乾清、坤宁二宫被大火烧毁。当年六月,万历皇帝开始派出矿监税使,前往各地采矿收税,筹措银两,"以助大工",重建二宫。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股"进献助工"热。上自宗室亲王、内阁学士,下至低级军官、监生生员,纷纷向皇帝进献白银、年俸,乃至祖宗遗产、海外金银,形成一场闹剧,并且融入矿监税使的更大闹剧之中,折射出当时的采矿收税,实为一场掠夺民间财富的灾难。 相似文献
18.
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晚明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重大变迁;同时,世界经济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明初,白银并非合法货币,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初步奠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事实并非如既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导致了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衔接起来。从时间和动因上看,中国的社会需求曾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并为整体世界的出现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当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世界之时,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出来的,而是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19.
1830年代清朝政府体系内部爆发了一场有关鸦片贸易与白银外流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实质从现代经济学观点来看是如何看待国内货币供给稳定性与对外贸易平衡的关系。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这场讨论未能上升到理论水平,而且一些参与者在若干重要的具体问题上的判断夹带着大量错误和偏差。本文的重新估算表明,因鸦片贸易而引起的白银外流至多仅占当时中国白银货币存量的一个很小比例(3.6%~6.7%)。对当时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主要冲击应来自其他方面。知识的迟缓进步是不当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薛冰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04-112
明代山西太原府、大同府和潞安府分别是晋王、代王、沈王的封地。这些藩王权倾一方,世袭罔替,食禄而不治事,成为地方财政一大负担。王朝中后期,宗藩扩大了对民田的强占兼并,农民不断失去可依附的土地。此外,山西毗邻北方边境,地方政府需要负担繁重的赋税粮饷以维持边防开销,每逢战时状态,还要加派征收。以上因素导致田地不足耕,粮税不足缴,当地百姓逐渐成为自由劳动力。为了获得足够的岁禄和军饷,在财政白银化的趋势下,山西加速实行赋税折银制。白银流通带来的商品经济发展促使解放双手的百姓弃农从商,加速了晋商群体的形成。通过对明代山西历史文献资料和经济数据的寻究探赜,以期还原晋商起源的历史轨迹、社会背景、发展要素以及农—商身份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