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611篇
理论方法论   81篇
综合类   882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解诗与解礼——关于《诗经·摽有梅》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然 《齐鲁学刊》2007,5(1):61-64
《诗经·摽有梅》以女子口吻诉说盼嫁的心声,但在郑玄、欧阳修、朱熹等研究者的著述中被故意地误读,以维护文王、孔子圣贤道统和上古三代的美好幻像。戴震作为乾嘉时期学风严谨的经学家,从学角度阐释《摽有梅》,揭示了周代婚姻制度服务于国家体制的真实面貌。20世纪闻一多从文学视角解读此诗,得到的却和朱熹一样是歪曲史实的结论。对比前人与后世,戴震的治学方法值得人们借鉴。  相似文献   
982.
乾嘉时期扬州学派代表学者刘台拱的《论语骈枝》,乃是针对《论语》前人旧注而作,能够大量运用“三”经文以证己说而无稍穿凿。其解说制与昭显经义,主要体现在《为政》《八佾》《雍也》《阳货》篇关于“弟子”与“先生”“、告朔”与“饩羊”“、犁牛之子”以及孔子“往拜”等问题,凡所发明,旁引曲证,与经文上下吻合,直接揭示《论语》古义与孔子本义,进而融入自己的新见。  相似文献   
983.
984.
985.
荀子关于荣辱的界定,先义而后利者为荣,先利而后义者为辱。荣辱分为两类,即“义荣”、“义辱”和“势荣”、“势辱”。荀子认为正确树立和践行荣辱观的途径是教化和法度,是融重法。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学习和贯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应该和必须坚持“义”的主导地位,实现义利统一;坚持道德约束和法律调控相结合。  相似文献   
986.
1162年,辛稼轩自金南归宋,至1207年辛稼轩死,45年间,辛稼轩怀北伐雪耻之大愿,然南宋偏安朝廷,苟且偷生,佞臣当权,残害忠良。辛稼轩虽有文武奇才,而身居下僚,且仕途险恶,三起三落, 壮志沉埋。其间,歌以述怀,写下了不朽的壮丽、悲凉词章。以婉约、豪放区分历代词人,实为研究者的方便说词,而这种方便是多余的。辛稼轩不只拓宽了词之境界,且于语言上开旷古未有之自由疏放特色,无法以门户限之。  相似文献   
987.
孙微 《文史哲》2020,(3):154-164+168
天宝九载崔昌所献"以土代火"说系本之于阴阳家邹衍所创制的"终始五德"说,并历经隋王通、唐王勃、李嗣真等人的不断阐释,当朝廷集议讨论此说时,又适值"四星聚尾"的特殊天象发生,此天象历来被认为是有德受庆、无德受殃之兆,玄宗遂决心采纳崔昌之说,于十载正月举行三大、宣扬"以土代火",制造有德受庆的虚假盛典以弥缝"四星聚尾"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河北安史之徒则径将此天象看作"昊穹有命,命燕革唐"之谶,遂开始潜构逆谋,以图金土之相代。崔昌献"以土代火"说的背后是天宝末李林甫、杨国忠两大集团的政治博弈,而杜甫此时献《三大赋》表明其与李林甫集团的政治立场具有一致性。通过《奉送崔都水翁下峡》《封西岳赋》等诗文可知其与崔昌、卫包的关系亦较为密切,相关诗歌的编年亦需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更改。  相似文献   
988.
潘斌 《社会科学研究》2020,2(2):140-149
明清之际的学人深感王学末流空疏之弊,他们在经典诠释中寻求经世良方,颇具实用意味的"三"遂进入他们的诠释视域。乾嘉学人"三"之学的背后,有对社会秩序建构的深沉思索。在晚清危难的时局下,传统士人通过"三"从而阐发经世致用思想。清人"三"诠释的求实精神,体现在他们于"三"经、注、疏之辨疑,以及他们无汉宋门户之见。清人的"三"诠释的规模之大,内容之广,程度之深,可谓空前。清代"三"的校勘、图、例等方面的研究皆有集成特点。  相似文献   
989.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饮食不仅具有物质属性和审美属性,也蕴含丰富的政治功能和喻义。食物作为重要的政治和社会资源,在政治运作和博弈中被广泛运用。饮食也是等级社会中政治地位的重要标识,国家通过""将饮食的等级差异习惯化、合理化,不仅有利于资源分配,还能对不同等级形成有效规制。除了显性政治场域,政治也通过饮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利用饮食传达特定的政治观念和价值,以达到规范和约束社会、宗族及个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0.
先秦先民们的饮食活动是华夏之""的一种主要来源,"谷""肉""酒""乐"组合形成了"食"的最初形态。"食"由"物"逐步转化为"事",由物质形态转化为精神观念,"食"作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夏"乐"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祭"是"五"的首要内容,先民们通过祭祀活动以"反本修古""不忘其初",生食—玄酒—大羹正是"以嘉魂魄"的祭品组合。先民们日常生活之"食"中也处处体现着""的观念,比如:"筵席"中显现尊卑,"轻财而重之义","节嗜欲"体现修养,"养"是"孝"与"敬"的基础内容等。""不离"食"是华夏之""的重要特征,先民们对"食"的烹制与调和也为中国审美观念的生成提供了一种重要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