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74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250篇
劳动科学   20篇
民族学   155篇
人才学   44篇
人口学   19篇
丛书文集   2232篇
理论方法论   559篇
综合类   3139篇
社会学   463篇
统计学   50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335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490篇
  2011年   457篇
  2010年   450篇
  2009年   438篇
  2008年   510篇
  2007年   459篇
  2006年   447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329篇
  2003年   297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本文从范式的角度,对科学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纵观科学社会学发展的理论轨迹,虽然理论繁杂,但大都在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两大范式的影响下形成。并进一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论述来加以证实,即实证主义范式下的知识社会学学派和默顿学派,相对主义范式下的建构论者,作为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尝试性整合的科尔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12.
网络分析法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其独特之处,因而在分析消费时表现了其特有的优势。网络分析法是分析消费符号互动、社会互动、社会分层和社会认同等社会学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视角或是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13.
叶浩生 《社会科学》2007,(3):110-117
主流心理学表现出经验主义、个体主义和普适主义的方法论特征。这些特征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困境,表现在心理学的破碎和分裂、引发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两种文化的冲突和与社会文化的脱节。释义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经验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的方法论,其质化的研究方法更适合心理现象的探讨。同时,释义学对理解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强调对于克服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和普适主义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4.
美国业已完成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变,而相关研究很弱。作为社会理论家的瑞泽尔独树一帜,在消费社会学的应用研究中贡献卓著。其核心主题包括社会的麦当劳化、让祛魅的世界再着魅和“虚无之物”的全球化。瑞泽尔的消费社会学研究是基于人文主义视角对美国消费实践的社会批判,延续了韦伯、马克思、齐美尔、法兰克福学派对社会世界的研究。不过,瑞泽尔可能忽略了地方消费实践和消费者的多样性,从而过于概括化。  相似文献   
115.
朱伟珏 《社会科学》2007,40(12):78-84
日本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明治维新时期,二战以前主要受德国社会学的影响。战后,日本社会学获得了很大发展,其间共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重建期(1945~1960年)、发展期(1960~1980年)和转型期(1980~1995年)。马克思主义、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和福柯、哈贝马斯等后现代主义分别成为这三个不同时期主要的社会学理论范式。民主化和现代化建设贯穿于整个战后的日本社会学。展望21世纪,日本社会学正致力于自身的变革,在继续为民主化建设服务的同时,努力从为现代化和工业化服务的科学,转变成为一门为人类与社会服务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6.
本文对我国社区矫正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对该领域研究的角度进行了梳理,包括对社区矫正的概念内涵、制度与矫正工作者等方面进行综述及分析.  相似文献   
117.
当代科学哲学之科学实践哲学的新趋向和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突破了表象主义、理论优位的科学观,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实践的科学观和技术观,为科学与技术认识论、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使得科学与技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沟通、统一成为必要和可能;科学实践是为了认识自然而去改造自然的活动,而技术实践是为了改造自然而去认识自然的活动;无论是科学实践,还是技术实践,都涉及关于实在、形而上学信念、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方法、规律与规则、发现与发明、事实与价值、理论与解释、检验与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逻辑化,即形成科学技术认识的动态过程和发展;以虚拟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导致了人的实践形态由现实实践向虚拟实践的拓展,科学技术认识模式从现实性向虚拟性的转换,使得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发展成为描述性认识和建构性、虚拟性认识的互补、互渗、互进的过程,把人类的科学技术认识活动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开展民族工作、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维护我国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活动置于高校空间结构中,并划分为凸显符号特征和象征意义的物质空间、强调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认知空间、基于共同生活和实践互动的情感空间,借以考察高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结构和生产关系。基于此,以政治象征符号作为强化高校物质空间的主要手段,以思政课程体系作为构建高校认知空间的重要载体,以师生交往实践作为构筑高校情感空间的根本途径,进而优化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结构,加强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9.
自马歇尔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再未随时代变化而进行过整体的理论范式变迁,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硬核"、"防护带"均受到理论与现实的冲击.本文指出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危机及其在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中的表现,并进一步剖析了其危机发生的原因,从方法论、经验假定、研究对象等方面对其理论范式的转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0.
空间的社会意义:一种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间生产和资本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和空间现象高速城镇化正在不断侵害公众的空间权益;空间造型也在符号层面展示着意识形态;农地资源迅速消失,全球转移的制造业正在越来越大的空间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紧密的“世界普遍交往”正在造就一个“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呈现充满风险的空间结构,多元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对抗正在全球空间展示着多样性格局,地球人甚至对于“外太空”的空间资源的分割和争夺也日益加剧,等等。当人们的生存方式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空间的生产方式的时候,人们也日益对自己空间的存在状况所隐藏的风险深表忧虑。来自空间经济学、空间政治学、空间社会学、空间城市学、空间哲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凸现了当代研究的“空间视域”,进而叩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门。本刊推出系列文章,以空间生产这一问题为中心,旨在推进关于空间生产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