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分析了制约秦巴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西部开发为秦巴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该区干部和村民应更新观念 ,依靠科技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保护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尽快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对武都区固有的扶贫开发模式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武都区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武都区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要把脱贫致富与生态修复、防灾治灾相结合,并坚定地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秦巴山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低碳能源法律及政策的制定紧密相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又与低碳绿色发展紧密相关,运用低碳能源法律及政策助推秦巴山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意义重大。加快秦巴山区能源发展的地方性立法,同时能源立法必须要转向清洁化、低碳化,构建秦巴山区完善的低碳能源法律及政策保障体制,用低碳能源法律及政策助推秦巴山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用低碳能源法律及政策推动秦巴山区社会经济结构发展转型,推进秦巴山区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变、秦巴山区能源技术创新研发及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管理体制,助推秦巴山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9年秦巴山区75个县(区)为研究对象,构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综合水平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相对于脱贫攻坚,秦巴山区目前处于乡村振兴滞后期;秦巴山区整体处于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初级阶段,其中有62%的县(区)处于初级协调及以下,87%的县(区)处于中级协调及以下;摘帽越早的县(区)平均耦合协调度越高;秦巴山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程度地区差异明显。基于上述结论,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为方向提出“五大衔接”路径,以期推动秦巴山区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7.
18.
牛银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66-68
指出了陕南秦巴山区扶贫工作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人口素质、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育制度、改善生态环境、引进先进技术与人才、合理使用资金、兴办基础产业、发展乡镇企业等脱贫致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赵永翔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33-140
清中期,玉米作为一种新粮食作物,在秦巴山区的引进和广泛种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产与生活模式。玉米以其环境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等优点,吸引了更多外来移民来此垦种,使秦巴山区民众的生活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打破了这一地区的封闭状态。但因人口过度增长所产生的粮食压力,又使秦巴山区遭到破坏性开垦,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