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易巧君 《民族论坛》2010,(10):34-34,I0001
<正>"一船桐油下常德,十船稻米回古丈。"时间已从水路交通发达的古代,行进至以陆路交通为主的现代,而古常人民的情缘也因1994年开始的对口援建,更是在古丈这座湘西小城落了地、生了根、发了芽、长了枝  相似文献   
32.
33.
央卓 《民族学刊》2018,9(2):72-79, 122-125
选择一些重要的食物与烹饪作为一种“自我的隐喻”,来思考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进而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和与他者区隔的表征,这是一种穿越时间的象征实践和价值塑造过程。美籍日裔学者大贯惠美子的《作为自我的稻米》一书以一种历史化的象征人类学分析路径呈现了稻米在日本人自我认同意义体系中的象征支配性地位,其研究对于族群声望符号塑造的讨论和族群分化理论的深化而言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34.
江西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江西省近年来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成效,分析了农业新阶段全省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五条对策措施:实施优质稻种子工程,奠定开发的基础;实行区域布局,建立专业生产基地;强化标准保优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保证品种和品质优化的一致性;培育现代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步伐;重视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增强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35.
本文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 ,研究日本稻米生产、稻米价格与日本自民党得票的大量统计资料 ,得出“自民党在稻米产量高的地区得票率也较高 ;在稻米产量低的地区 ,得票率呈不规则分布 ;在稻米产量接近的地区 ,得票率与该地区的人口的密度有关 ,即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得票率比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为高”的结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 ,是自民党一向维护对稻农有利的稻米价格。从这里可为理解自民党长期执政与其农业政策的关系提供一个更精确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6.
《国际人才交流》2004,(3):47-47
稻鸭共作技术是江苏省率先从日本引进的生态稻米生产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无公害、收益高、易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目前,该技术已由点到面,由单一的稻季稻鸭共作延伸到麦季种草养鹅,由单一的技术创新推进到产业化开发,已初步形成了特色主导产业开发的雏形。为加快推进稻鸭共作、草鹅连作产业化开发的步伐,前不久,江苏省丹阳市稻鸭共作技术基地又提出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推进、链式化开发“的新思路。并计划:在规模布局上全面推广实施,率先在镇江市乃至全省建成万亩市(县)和一大批千亩镇、百亩…  相似文献   
37.
周昂 《东西南北》2013,(8):64-65
50年前,日本曾深陷食品安全的困境,毒奶粉、含镉稻米、含汞鱼贝……日本的民众靠的不是自行生产食品,而是靠推动、组织更优化安全的专业生产模式,走出了困境。  相似文献   
38.
一位立志在40岁非成为亿万富翁不可的先生,在35岁的时候,发现这样的愿望根本达不到,于是放弃工作开始创业,希望能一夜致富。  相似文献   
39.
近代安徽长江流域市镇快速发展,稻米贸易在其中起了支配性作用:稻米贸易带动了一些市镇的兴起和繁荣;多数市镇形成了以芜湖为中心的稻米市场层级体系;稻米是众多市镇的主要商品,稻米贸易成为当地商业的支柱,影响市镇的商业布局,其旺疲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市镇的兴衰。稻米贸易对近代安徽长江流域市镇的发展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力,是在明清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分工的背景下,由近代安徽稻米生产的单一性和偏高的商品率及稻米贸易在安徽工商业中的重要地位导致的。  相似文献   
40.
清代前期安徽在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前期,安徽因耕地的不断垦辟、双季稻和杂粮的广泛种植增加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使稻米的大量输出成为可能;徽州地区虽常年仰赖外粮,并不影响安徽的粮源地地位;而高估了口粮消耗量,则影响了学者对清前期安徽粮源地地位的认识.安徽以江浙为主要销区,经常性地大量输出稻米,是清代前期重要的稻米供应者,但不是位居首位的稻米输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