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莱布尼茨在《神正论》的“序”中曾将哲学难题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人”或“关于整个人类”的难题(Le premier embarrasse presque tout le genre humain),如“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而另一类则是“困扰哲学家们”的难题(1,autre n'exerce que les philosophes),如“有关连续性和看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主体生成论似乎兼而有之:它不仅几乎关涉到哲学的所有领域,而且还直接关乎“整个人类”或“人本身”、关乎到人的精神境界、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22.
宋初理学家周敦颐将儒家的最高境界概括为"孔颜乐处",提倡的是超越物欲之乐、德性之乐、无私之乐、天人合一的自然自得之乐。重温"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可以发现,在当今社会,要获得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有精神支柱、人生理想、道德信念和宁静心灵,这样才能走出物欲的奴役和内心的空虚,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快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3.
方世宏 《老友》2013,(10):71
接到今年第3期《老友》后,我立刻浏览了一遍所有的栏目,《岁月人生》栏目的《爱人助人其乐融融》一文,一下子吸引了我,认真细读一遍后,深受感动。接着,我又认真阅读了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次,都会受到一次教育和感动。这篇文章太好了,主人公何新华的事迹太感人了。她是我做人做事的榜样,她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行为都值得我学习,鞭策我鼓足干劲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24.
张载论“心”,重点不在认识论,而主要是把“心”作为落实修养工夫的枢纽。张载修养工夫的学者、大人、圣人三阶段都由“心”贯穿;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心统性情,大其心,虚心、无心的修养工夫,都离不开“心”。由“心”来觉解太虚本体赋予人的天地之性,通过涵养“心”而体悟“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世界万物一体同源的宇宙意识,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张载论“心”的要义。张载论心有认识论意义,但以“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而定位张载的论“心”是“唯物主义的认识”的结论是不妥的。因为“因物为心”恰恰是张载要克服的,而“无心”却正是圣人修养工夫的目标。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以《离骚》为文本,以《山海经》神话为主要依据,试图从政治理想、生死观念、文化取向三个方面,探寻屈原以宗族之恋为主的独特的精神境界、文化体系及其重要的思想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6.
孙建军  肖硕丰 《安家》2014,(7):48-51
毋容置疑,在江河湖海中,只有湖是人类最优质的栖居地。不同于江海之浩瀚奔放,不似河流之汹涌澎湃,湖,静谧深邃,历尽数千年的蛰伏,以其渊博而温婉的精髓内涵,植入人类思想的意识深层,亲历人类的进化衍变,由物质层面持续升华,臻达一种精神境界。恬淡与平静中包容万物,深蕴超然生活意境。  相似文献   
27.
28.
王鹏权 《老友》2011,(1):6-8
为祖国每完成一项任务,无论大小都是一份业绩,很有价值。为人民大众做好一件事情,可使精神境界得到一次升华,在做人方面向前迈进一步。——高镇同  相似文献   
29.
阮籍作为正始玄学和文学的代表人物,其玄学理论的重心,在于建构了一个形超神越的“无”的精神境界。这一境界兼有哲理性和诗性,成为阮籍玄学和诗歌的联结点,对阮籍诗歌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本文从诗歌旨归和阮籍思维方式、心态等方面分析了这种影响,强调指出了“无”的精神境界既缓解了阮籍的悲哀,又加深了他的悲哀,这使阮籍诗歌既宏放高迈,又沉郁悲凉。  相似文献   
30.
人老了,易冲动,凡事总要唠叨几句;人老了,好钻牛角尖,凡事总要弄个青红皂白。这有什么用呢?人到老年,应拥有从容、淡泊、宁静、安详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