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2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2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263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从政治合法性的视角来看,“意识形态终结论”认为意识形态所借以证成政治合法性的基本价值、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都无法成立,因此意识形态无法承担起为政治合法性提供客观和主观证成的任务,应当用非意识形态性的普遍价值、“普遍共识”等作为新的政治合法性资源。但是无论从其理由还是替代策略来看,“意识形态终结论”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意识形态无法被终结。  相似文献   
562.
新世纪伊始,美国著名学者希利斯·米勒提出了"文学终结"论,在我国文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赞同者有之,随声附和者有之,质疑的声音亦有之。"文学终结"论的提出,不只引发了中国学者对文学的思考与讨论,更让此观点的提出者希利斯·米勒陷入了困惑,一方面他认为电子传媒时代的到来,将对文学产生极大的冲击,文学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他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据,承认文学并未走向终结,它依旧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米勒对待文学前后矛盾的态度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关注电子网络时代我国文学和文学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在思考文学未来的发展走向时,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说明了文学有其存在的特性和价值,启示人们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文学的现状、憧憬文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563.
大学英语口语能力形成性评估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简称《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的信息交流。《教学要求》强调了口语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国内的众多口语考试,特别是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却不能完全适应这一《教学要求》。通过对3个实验班的口语教学和测试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建立一套新的口语能力评估体系,即把学生口语能力的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更多地注重形成性评估是促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64.
大数据、权力终结与公共决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决策的本质是权力博弈,大数据对信息与知识生产、扩散的重新塑造,强化了数量革命、迁移革命和心态革命,冲击着并削弱了传统权力壁垒,微权力行为体大量涌现,权力运行失灵,民众因为权力祛魅而变得理性,传统权力走向了“终结”,进而演化为公共决策的创新,如决策结构的开放化、决策过程的透明化、决策理念的民主化等。但“大数据—权力”逻辑本就是双向的,如何趋利避害、走向大数据时代的公共决策?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挖掘的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565.
566.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文中分析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利弊,概述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并且探讨如何构建高职英语课程多元评价体系,从而使教学评价真正服务于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567.
在美学界长期以来有关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应该区分《美学》一书中对“终结”(Ende)与“解体”(Auflösung)二词的不同使用,以获得黑格尔使用“终结”一词的真意;应该区分逻辑的与历史的所谓艺术“终结”或“解体”,着重从黑格尔哲学、美学逻辑构架角度解读其关于艺术“终结”或“解体”的内在逻辑含义;进而揭示黑格尔对艺术美本质的规定是其艺术“解体”或“终结”论背后的逻辑根据。  相似文献   
568.
本文对历经10年而著成的《刘熙载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一书的基本思路和理 论框架进行了总体反思和梳理,并借助中国文化“百年回眸”的契机和当代精神谱系的微妙调 整,对书中若干观点进行了参证、校证和补证。本文认为,本世纪以来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 也正如对中国文学史的撰写一样,过分依傍西方学术范式,或许在某个地方丢失了“钥匙”,但 中国美学和艺术精神不会泯灭,而会在当代条件下重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69.
生态伦理学的终结和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生态伦理学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和发展的,它的兴起是伦理学研究的一次革命.但是,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后,由于它存在理论和实践的困境,其本身又无法走出这些困境,所以,传统生态伦理学到了终结的时候.重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以和谐生态伦理观代替传统生态伦理观,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70.
当代艺术的美国化早就木已成舟。对理解与塑造这个现实,美国当代艺术写作产生了多种回应,如“艺术机制”“艺术界”“艺术终结”“领域的扩展”等,其中,亚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广为流布。但仔细研读、比对、鉴别,“艺术终结论”并不是此时美国最有价值的观点。同期出现的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萨琳德·克劳斯为旗手的“十月主义者”介入美国当代艺术的策展、对话,长期致力于对前卫艺术的理解,提出“领域的扩展”等观点,界定了当代艺术批评的秩序。通过对“十月主义”批评的分析,在艺术批评与美学发展的新进程中,可以还原被遮蔽的“另类景观”,以改变国内学术界对域外学术思潮长期存在的单一、独断、遵从式的做法,消解“艺术终结”论的遮蔽,为构建自身艺术理论提供参考与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