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9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53篇
管理学   275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149篇
人才学   84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771篇
理论方法论   300篇
综合类   3716篇
社会学   329篇
统计学   52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467篇
  2013年   372篇
  2012年   458篇
  2011年   493篇
  2010年   480篇
  2009年   480篇
  2008年   578篇
  2007年   426篇
  2006年   283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周铭山  鲁惠中 《管理科学》2021,24(11):78-97
基于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创新活动相关文本信息,研究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参与如何影响公司创新信息披露语调的积极程度.研究发现: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年报中关于创新信息披露语调的积极程度高于没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并且该种积极程度与研发投入呈显著负相关,说得好的公司做得并不好;在信息披露透明度低的公司中这种不一致表现更为显著;国有股权可以约束风险投资机构影响创新信息披露语调积极程度的行为,有助于督促公司“言行一致”;从公司治理角度而言,有效发挥董事会机制,扩大规模,提高独立性,同样可以约束风险投资机构影响创新信息披露语调积极程度的行为,避免存在“口是心非”的嫌疑.  相似文献   
992.
993.
“训”是上古政事和话语系统中实际使用到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由《尚书》《逸周书》的相关篇籍结合新出清华简《保训》《命训》篇,我们能大体窥见“训”的基本体式、文化特性和演变脉络。“训”体在先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商代以及更早时代的“训”文有强烈的宗教、巫术仪式特征;西周时期则与大量其他文献和文体一样,乃是神道设教和政治礼仪活动的产物;春秋晚期至战国,“训”体进入第三个阶段,为说理散文,当然也因此丧失了其自身原有的文体特性。“训”体的演变过程生动展示了先秦文学从原生态记录向写本文学,从口传、口诵甚至表演向书面写本的过渡,以及多时代、多作者文化印迹“叠加”的“衍生型”文学文本生成过程,当然也体现了先秦讲求社会效应的文学本质观。  相似文献   
994.
不同空间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感知与精神领悟,深入探究地域空间精神,能够更好地挖掘地域特色,传承、整合、提炼、升华地方文化,进而引导、强化、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实现从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至悦志悦神的境界。旅游区空间精神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及区域一体化,通过发展旅游凝聚国家精神。以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为例,对携程网游客评论文本进行感知分析,结果表明:游客对旅游区的空间精神感知集中于空间特征、文化环境、感知体验三个维度;以黄河为依托的旅游区能够体现一脉相承的空间精神;黄河文明与民族精神是游客对旅游区文化认同的凝聚点;旅游区的空间完整性被行政区划割裂,导致空间精神的人为分离或虚化。  相似文献   
995.
"五四"前后的三十年间(1899-1929)中国出现了两次外国文学经典输入的高峰.这两次输入中,从输入动机到输入内容和策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操纵理论为研究这种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处于转型期,五四革命特定的政治形势为外国文学经典的输入提供了一个极其独特的环境,更加凸显出外国文学经典输入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干预和控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对输入动机、输入内容和策略的操控.  相似文献   
996.
在徽州理学发展与宗族建构的整合过程中,新安理学家们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中介的作用,他们推动着朱子礼制的下移,为宗族建构提供了心灵上的凝聚作用及制度上的保障。元初的新安理学家们在推动理学与宗族互动中做出了一种可贵的坚持;而元代中后期,理学化的乡绅成为这种互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至正壬辰战乱,使新安理学与徽州宗族建构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这两方面互动浸润的传统保留了下来,并在明清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7.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双重经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著名学者马雷什、费多谢耶夫、卢森贝、维戈茨基等对该文本的思想内涵加以深入审视,认为该文本是马克思思想的里程碑.梳理并分辨诸学者对该经典的解读,对我们理解<哲学的贫困>的历史价值并生发其时代精神,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当代社会"重读儒家经典"有两重内容五种意义:一是本该读而没有读的"普及型重读",其群体主要是普通大众,意义在于"补充传统文化的知识性匮乏"和"追溯公民品格的道德性渊源";二是本该重视而没有重视的"研究型重读",其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着重"寻求儒家学说的现代性出路"和"回应全球泛化的民族性重构";这两种"重读"之间的对接意义为"应对信仰危机的精神性寻根".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从文本与语境的角度出发,探讨几则有关张九龄的民间传说,既注重民间传说中的张九龄形象,也通过传说本身揭示了粤北历史上的鼠患、虚粮和寺院地位等历史情境.透过在特定的场景中阅读与理解相关文本,并在对文本作出更深入的解读之后,可以更好地把握粤北、广东乃至全国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本文认为任何历史上形成的材料,无论是故事还是小说,均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分析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从《诗经》教学谈普通高校国学经典教育的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国章 《殷都学刊》2010,31(2):145-148
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内容的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乃至构建中华学术体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然而,当前普通高校的国学经典教育仍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就《诗经》教学来说,存在着过于重视文学教育而忽略了国学文化精神的教育,既不能体现儒家经典文化的深邃内涵,也不能反映《诗》学全貌,更不利于国学教育的普及。纠正国学教育的偏差,一方面要针对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度较高的受教者开设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要针对广大高校受教者开设普及性的国学经典选修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