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25篇
  免费   626篇
  国内免费   67篇
管理学   3662篇
劳动科学   266篇
民族学   990篇
人才学   678篇
人口学   153篇
丛书文集   5721篇
理论方法论   1569篇
综合类   8591篇
社会学   2200篇
统计学   588篇
  2024年   127篇
  2023年   532篇
  2022年   528篇
  2021年   624篇
  2020年   536篇
  2019年   435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347篇
  2016年   604篇
  2015年   879篇
  2014年   1895篇
  2013年   1451篇
  2012年   1594篇
  2011年   1915篇
  2010年   1701篇
  2009年   1535篇
  2008年   2317篇
  2007年   1519篇
  2006年   1157篇
  2005年   1164篇
  2004年   760篇
  2003年   595篇
  2002年   566篇
  2001年   625篇
  2000年   408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人类财富的增长方式,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文化产业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这一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于是,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和全球化治理的层面上便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工业论",转而成为用以克服和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中国在经历了政治治理("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治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正在走向文化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克服与解决国家发展困境,建构国家文化治理,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和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出发点和新维度。国家文化治理的核心在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而是为了完善国家治理,是以经济——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文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性转换,进而改变和重塑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92.
刘继同 《人文杂志》2012,(5):145-154
2010年既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又是中国儿童福利元年与家庭福利元年,标志中国儿童福利运动,尤其是儿童世纪和儿童福利时代的来临,儿童福利概念成为核心概念。儿童福利概念内涵外延、界定取向、社会理解与社会建构成前提性基础理论与重大政策议题。本文首次概括中国儿童福利概念界定个体化、专业学科、模仿西方、职能部门化和行政管理化五种传统取向,率先提出学术理论研究、纵横交织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建构界定等方法,构建了儿童福利概念框架。儿童福利概念框架决定儿童福利制度框架。以现代性儿童福利概念框架为基础,笔者首次提出中国特色儿童福利制度框架与服务体系,强调国家儿童福利责任主体与责任范围内容。最后,笔者简要讨论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对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全球战略、国家形象建构、国家最高利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多重长远和战略意义,强调国家是儿童福利制度框架建设的责任主体,指出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制度最基础与最核心的部分,儿童福利制度建设是国家最大和最优先的政治问题,当务之急是形成"社会福利共识"。  相似文献   
993.
夏明方 《晋阳学刊》2012,(3):107-110
自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一股源于西方的后现代史学思潮开始渗透到大陆的中国史研究领域,尤其是在青年学者群中似渐有流行之势。面对这一挑  相似文献   
994.
金砖国家近年来经济崛起势头明显,但也面临着增长方式落后,增长质量不高,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不足的困惑。如何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和竞争力,是金砖各国未来发展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保持持续赶超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抓手。分析比较金砖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及绩效,总结其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转型的经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新兴国家均有所启示,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及国际合作理论等。  相似文献   
995.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对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南方谈话"不仅为20年前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而且对改革开放发展之后要解决的问题作出了科学的预判,如设想要在上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避免两极分化的问题,又估计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年过去了,中国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发展后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这说明邓小平同志的"设想"和估计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认真思考、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6.
朱蓉蓉 《江海学刊》2012,(1):169-175
近代以来,中国不断经历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在亡国灭种之严峻局势的威胁下,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逐渐萌生。在他们的构思中,为挽救国族危亡,亟需打造一个新的民族国家以应付内忧外患,而落脚点则在于塑造出理想的现代国民。然而,在这个重塑国家主体的过程中,代表着过去与传统的成年人被视为已经失去了参与再造国家未来的可能与资格,承载着民族希望的是拥有素质可塑性与无限未来的青少年们。这种"少年论述"自晚清以来逐步形成并流传甚广,到民国时期已成为社会舆论中的主流话语模式。利用从晚清至民国的一些时人言论可以分析这类话语模式的缘起、内涵及其与近代国家认同危机之间的关系,从而展现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崇新重少"倾向。  相似文献   
997.
现代国家的特性在于公私的和谐统一。但由于公私观的差异,中西现代国家成长出现不同的历程图景。具体而言,在"私本位"的公私和谐观影响下,西方现代国家是在国家权力和公民社会相互增权的进程中生成的。而在"公本位"的传统公私对立观的影响下,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却不同。一方面,由于受公私对立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显得曲折、坎坷。另一方面,由于"公本位"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呈现出从国家对社会的渗透与扩张,到国家与社会的同构,再到国家对社会的放权从而逐步生成公民社会的历程图景。因此,从公私关系的角度解析现代国家的成长历程,能为解释中国现实问题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998.
中国政治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即所谓的高度国家能力与渐进民主治理.高度国家能力体现的是国家强有力的支配与控制能力,而渐进民主治理则体现了公民社会在国家生活中的嵌入程度,“高度与渐进”正好反映了历史与现实的契合性.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中,应该寻求一种相容性的构建路径,即国家能力要主动扩大民主治理的空间,而民主治理则要积极支持国家能力的权威,双方的共容才可能实现共同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999.
文化软实力视野中的“礼义之邦”国家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慧 《齐鲁学刊》2012,(1):11-15
"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符号与重要象征。礼义之邦国家形象的树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有着共同的价值选择和信仰基础。这一称号是在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确立、认定中获得的。礼义之邦国家形象经由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普通民众共同维护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00.
自明代回族基本形成以后,积极从事各种行业的经营。随着回族经营模式的扩大和深入,回族不断加强了与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快了回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结构性融入,促进了回族的社会认同观念的变化,国家认同观念产生并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