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26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21.
知识与信息的关系是以认识主体为中介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方面 ,信息作为事物的属性、关系和意义的表征是知识得以形成的中介和原料 ,信息经过主体的生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加工处理可以转化为知识 ;另一方面 ,知识也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和途径转化为信息 ,以信息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 ,并以信息方式发挥作用。在信息时代 ,知识只有转化为信息产品才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22.
“创造”在西方近现代哲学和艺术理论发展过程中逐渐替代“模仿”成为“关键词”。海德格尔从存在论角度出发.剖析了传统本体论创造观“遮蔽存在”的本质,提出存在论创造观即“创造就是让存在进入敞亮状态”,并从亲在创造性生存(创造的积极性意义)和亲在创造性地守护存在(创造的消极性意义)两个相互统一的角度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3.
当前哲学界在辩证法问题上存在着“对立论”的流行话语,他们的观点是:恩格斯的自然证法是从脱离人的自然界出发,因而是无视人的;马克思自然观的出发点是被人的目的性活动中介过的“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从不赞成“自然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对立的。对此,重返文本与勘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清楚地认定,在承认自在自然的辩证法基础上,恩格斯理解辩证法绝非“无人的视野”,马克思一直支持与赞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将此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作为思考的背景,树立本体论的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24.
若尘 《劳动者》2005,(2):54-55
按佛家的观点:“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色故,心如童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身受大苦故”。所以“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相似文献   
25.
自在的舞者     
舞蹈演员邰丽华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自幼双耳失聪。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一个听力上有缺陷的人如何能做舞蹈演员?因为,舞蹈是有节拍的,节拍是音乐的灵魂;在没有了音乐的世界,灵魂将何以安身?然而,我们却真切地看到,邰丽华在台上翩然起舞,裙裾飘飘,俨然一个纤尘不染的精灵。她  相似文献   
26.
在对小说《西游记》的解读上,人们长期沉湎于“释魔证道”,这其实是对《西游记》的误读。这种误读是因为研究者忽略了对《西游记》审美品格的把握。认为,“童趣”构成了《西游记》的审美品格。而且,《西游记》的童趣品格并非突兀而成的,它有着中国传统的审美背景,袁宏道的“趣论”便是这一背景中重要的一环。值得注意的是,袁宏道之所谓“趣”即相当于现今所说的“童趣”。那么,以袁宏道的“趣论”观照《西游记》,便能较好地把握《西游记》的审美品格。《西游记》的“童趣”表现为:去除装饰的“天真之趣”,无视规范的“叛逆之趣”,挣脱约束的“自在之趣”。  相似文献   
27.
散步的启示     
方圆 《现代交际》2006,(6):68-68
米兰·昆德拉有一本书叫《生活在别处》,我对这五个字有很好的联想,我的生活总是在远方,都在想:如果明天我有钱,我就可以……但是如果你现在赚钱少不快乐,就算你有再多的钱, 我保证你也不会快乐;如果你一个人的时候不会自得其乐,即使嫁了人,娶了老婆,别人跟你一起时也一样不快乐;如果现在不懂得享受生活,未来也不会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28.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在西方生态伦理学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罗尔斯顿提出的那些自然价值的形式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人类价值评价维度基础之上的,因而,罗尔斯顿的价值哲学并没有把他所坚持的自然价值的观念贯彻到底。当代信息哲学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包容自然价值和信息价值的价值定义:“价值乃是事物(物质、信息,包括信息的主观形态---精神)通过内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所实现的效应。”我们应当遵循自然价值(天道价值)高于人道价值的价值理念,从自然本体出发把自在价值、自为价值和再生价值确定为价值的三种基本形式,并确立自在价值在价值现象中的本原性和基础性地位。立足于自然价值和物质-信息双重价值维度的全新价值哲学能够成为生态伦理学和人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切近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9.
30.
康德哲学中的不可知对象是指作为本体对象的"自在之物"和"理念"(理性概念)."自在之物"作为在人之外的客体对象,是人的感官感觉得以生成、人的知识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不可认识."理念"则是人之理性运用过程中所构成的对象,不可认识.纯粹"理念"虽然不可认识,但的确"存在".在认知层面,它借助于先验理念而构成了一种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思维对象;在实践层面,它通过配得的行动意志,变成了人的行动理想.道德作为一种不可知的理念,不仅仅是可思的,更重要的在于有一个配得的行动意志去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