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26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1 毫秒
61.
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基础上,把美学的各种主要范畴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组织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把美和艺术的发展设计为一个内在包含的对立面的矛盾所形成的否定之否定(扬弃)的过程。因此,在他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等是相互关联和矛盾转化的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了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这个美学范畴体系,不仅是德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集大成,而且也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相似文献   
62.
黑格尔以对人的精神运动的严格分析构成了其著名的精神现象学,而正是在这种精神运动中,有其自然基础的伦理运动兴起。在这种精神运动中,意识与自我意识、普遍本质与自在自为以及实体的概念构成通向伦理的概念之路。通过对这种概念之路的阐述,可以揭示黑格尔的作为精神运动的伦理运动,即精神的意义结构的运动。  相似文献   
63.
一般来说,自我意识原则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被创立起来,是由康德完成的。在康德那个时代,如下的思维规定已经形成了:第一,沃尔夫已经发现了知识是在范畴中存在;第二,耶可比发现了范畴乃是主体中的范畴,因而不可能认识到自在之物;第三,通过休谟,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被揭示出来。康德的哲学思想正是通过这样三种思路的启发才得以形成。康德的基本思路是从知识的建构方式上引出的。康德首先关心的是,作为一种概念性的知识,到底是通过何种中介,才可以在我们的主体中建构起来。康德曾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逻辑部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康德指出,…  相似文献   
64.
伦理和道德的辨证考略—基于黑格尔精神资源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格尔精神哲学关于客观精神的描述有两种旨趣:<精神现象学>中的思想进路是由"伦理世界观"到"道德世界观";<法哲学原理>中的思想逻辑是"道德"向"伦理世界"的转向.看似差异的精神逻辑隐含表达了道德哲学两个重要范畴"伦理"和"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道德在既有的伦理中孕育形成,并有待于在绝对自在自为的伦理理性中检验;道德又蕴涵着较高的主体性原则,推动伦理的进步与发展;伦理与道德是在相互关联中互动发展的.  相似文献   
65.
[提要]现代国民国家的合法性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而人民的范围则是不同国民构建方案彼此竞争的结果。现代中国的多民族国民方案以历史命运共同体作为凝聚国民认同的最主要的精神纽带,所以中国历史叙事在塑造现代中国国民认同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历史中国”是中国历史叙事的主体,现代中国由各民族共同创生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涵纳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历史并揭示出各族人民多元汇聚的历史发展趋势。作为“国家有机体”的历史中国以及作为地理空间的历史中国都无法满足上述要求。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自在的中华民族”概念对历史中国加以概括,并以多元多层次的动态网络结构对于这一历史共同体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从而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历史共同体的连续叙事”。这一叙事充分解释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基础和中华民族的凝聚机制,相较于其他的“历史中国”叙事,是更为成功的中国历史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66.
《论学者的使命》是费希特的代表作。在书中,费希特将自在的人的使命作为立论基点,以此为基础阐述了社会的人的使命,进而讨论了社会之人的阶层分工,认为学者是社会阶层中平等之一员,他们是献身于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学者肩负着为社会服务和提高全人类道德水平的使命。  相似文献   
67.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三种形态及其幽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意识形态的整体阐述中,齐泽克区分了三种形态的意识形态:自在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作为“观念复合体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意识形态”;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并一再强调了意识形态的幽灵之所在:意识形态如幽灵一般作用于我们,我们力图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非意识形态努力,恰恰是在步入另一种意识形态。齐泽克对意识形态三种形态的描述可看作是他的“意识形态幻象”说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8.
1998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面对无序的退休生活环境,一度茫然,不知所措,感到空虚不自在,差一点患上了抑郁症。  相似文献   
69.
本文从文化自觉的角度,考察了农村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困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是农民自身缺乏文化自觉的能力,并尝试性地探讨了增强农民文化自觉能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0.
黑人作家拉尔文·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传统的激烈冲突以及在这冲突中人们寻找自我本质和价值,实现真正存在的这一主题。文章试图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来探讨《看不见的人》,并从其"存在方式"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主人公由"不自由"到"自由"及"没有责任"到"负起责任"的转变,及其最终获得人性,实现自我真正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