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18篇
  免费   1677篇
  国内免费   440篇
管理学   11203篇
劳动科学   693篇
民族学   1350篇
人才学   2142篇
人口学   1105篇
丛书文集   14510篇
理论方法论   3311篇
综合类   34945篇
社会学   7666篇
统计学   2710篇
  2024年   646篇
  2023年   2108篇
  2022年   1732篇
  2021年   918篇
  2020年   1206篇
  2019年   1366篇
  2018年   679篇
  2017年   1232篇
  2016年   1514篇
  2015年   2274篇
  2014年   5048篇
  2013年   3919篇
  2012年   4686篇
  2011年   6673篇
  2010年   5808篇
  2009年   5623篇
  2008年   5764篇
  2007年   4229篇
  2006年   4831篇
  2005年   3871篇
  2004年   2962篇
  2003年   3240篇
  2002年   2700篇
  2001年   2174篇
  2000年   1551篇
  1999年   808篇
  1998年   472篇
  1997年   389篇
  1996年   322篇
  1995年   227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1 毫秒
461.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感三性”是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而“一感三性”的落脚点又是实效性,于是追求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育人观、效益性、着力点、接受律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以它们为“四顶点”所构建的四面体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四面体”增强措施模型,其顶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整合的。  相似文献   
462.
杨励 《决策》2002,(10):3-3
  相似文献   
463.
该文坚持中西文化互阐的立场,揭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建构的真相其“无目的”论诗学话语的建构就奠基在中西文化的比照参证之中。郭沫若在倡导文艺“无目的”的同时,并不反对文艺的功利性,有时甚至不惜夸大文艺的社会作用,看起来两相矛盾,但实际上是郭沫若以“人格”为中介,强调个性人格的自然流露与社会性的自然转化,既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又不忽视文艺的特殊规律的结果。  相似文献   
464.
也说“来”“去”的空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来”“去”有多种用法,一般人都只注意到它们表实在意义的一面,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有表空灵性的一面。大部分语法书避而不谈,或者语焉不详。该文由对朱著的一点疑问出发,从句子的主语和V2的宾语(句中第二个动词的宾语)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试图总结代表空灵性的“来”和“去”互换的条件,以便从中寻求某种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465.
本文考察自先秦到唐初的《诗经》阅读情况,认为《诗经》之文本意义有一个从阅读的文本向文本的阅读的转化,《毛诗正义》则为这种转化作了总结。先秦之时,当《诗》成为独立的阅读文本时,只具有词汇的意义;两汉的章句经学注意到《诗经》的语言形式,但是,四家诗同为阐明圣人之意,严守师法之授,故其差异,不过是阅读的“版本”不同而已;魏晋以后的《诗经》阅读,注重诗情文理,人自立说,表现出注重文本的特色;唐之《毛诗正义》受到魏晋诗学的影响,解说《诗序》、毛传、郑笺的孔疏,因注重文理而表现了一定的文本意识,披露了小序与诗辞之间的矛盾。但是这部钦定的著作,又一次使《诗经》的阅读回到“版本”阅读的底线,从而表明,《诗》只要是被作为经学的读本,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466.
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典型观点是,科学是单纯的命题复合系统,是关于经验事实的静态性表述,科学的进步只是量的累积过程。来自科学哲学内部的逻辑实用主义哲学家奎因则一反这种主导性观点,提出了科学的整体性思想,且从实用主义角度对命题系统的科学性与发展性作出了根本有异于经验证实原则的说明。本文通过剖析奎因在科学观上的突破和重建,力图揭明整体性科学观的自然科学发展基础及其变革性意义和对历史主义整体动态科学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67.
468.
469.
4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