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6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45篇
管理学   327篇
劳动科学   27篇
民族学   148篇
人才学   106篇
人口学   44篇
丛书文集   1930篇
理论方法论   348篇
综合类   4206篇
社会学   504篇
统计学   7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450篇
  2013年   379篇
  2012年   546篇
  2011年   533篇
  2010年   572篇
  2009年   480篇
  2008年   705篇
  2007年   526篇
  2006年   460篇
  2005年   386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302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84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自然垄断会限制竞争,降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分析了自然垄断产业的产生及其特征,指出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是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并存,同时阐述了我国自然垄断产业中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并存的原因和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自然垄断产业反行政垄断与促进竞争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02.
公元6世纪初北魏郦道元撰著的《水经注》是祖国历史上不朽之名著。《水经注》不仅记叙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古代河流,而且兼及当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状况,因此这是一部经世致用的著作。在河流与水环境状况早已发生巨大变迁的现代社会,进一步挖掘《水经注》中的环境价值和时代价值,理清祖国境内以河流为中心的水环境变迁的原因、特点、历程和演变规律,并从中汲取生存智慧,应是当代学人研究这部不朽名著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本刊编辑部组织有关专家围绕《水经注》版本校勘、错简订正、研究方法和实践、海外郦学研究和实用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笔谈,以期通过此次笔谈,不仅能够总结《水经注》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深化《水经注》研究实践,而且能够为未来《水经注》研究的发展尽绵薄之力。此次笔谈在历史地理学界、水利史界和郦学研究史上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803.
人体牺牲是将活人杀死向神灵献礼的一种祭祀方式,在早期社会,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祭祀习俗,是自然崇拜阶段的一种模拟巫术行为。从卜辞中可以看到,在殷商时期,存在大量的人祭现象。至春秋时期,某些诸侯国还有人祭现象的残余。作为民间的习俗,一直到北魏时,文献中尚有记载。在近代社会,某些少数民族中仍有个别人祭的残余。人体牺牲的观念在古老民族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愈是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的地区,这种风俗的残余也就愈明显。  相似文献   
804.
《藻海无边》续写了《简·爱》中被幽禁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的故事。本文试图通过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文本视域,对《藻海无边》中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予以阐释,指出小说中女性的命运与土地的命运具有"复杂的关系",透视男性的行为模式如何影响父权体制下女性与自然同被宰制的命运。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为解读该小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805.
一部《边城》,主要地点并不放在茶峒城,而是放在茶峒河支流“碧溪”上溯三里,或翻山而过仅一里的碧溪岨。碧溪岨是主人公主要活动场所,而茶峒城只是他们重要活动场所。就这两个空间来说,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层面世界,加上主人公生活的大小自然地理环境,《边城》实际向我们展示了三个层面的世界,即:美丽而愁人的自然、天人合一的碧溪岨、被“文明”浸染的茶峒城。这三个层面的世界不是分割存在,而是“合三为一”的艺术独创。  相似文献   
806.
当今社会,自然危机日益严峻,已威胁到人类生存,而自然危机的根源在于世人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解决自然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而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审经典文学作品,则能较好的唤醒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英国19世纪的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就是一位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作家,哈代的早期代表作《远离尘嚣》则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态观:人类和大自然一样,都是生态体系的一部分,相互依存,平等发展,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807.
当我们感到疲累时,是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再增加氧气来平衡体内所需。  相似文献   
808.
李泽厚的“积淀说”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美学理论。回顾和反思这一理论的产生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李泽厚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李泽厚的“积淀说”并不是他单向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批判康德哲学的结果,而是他把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理论和康德的批判哲学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使得他把康德思想的概念和框架带入了马克思的思想,由此构成了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和倒转。但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这种误读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阐释,是他把自己的先在视域与马克思原有的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视域的融合必然产生意义的增殖,从而构成新的理论建构的起点。就此而言,李泽厚创立“积淀说”的过程清晰地展示了一条理论创新的阐释学路径。  相似文献   
809.
长期以来,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一直认为男性在其作品中永远处于统治地位,女性则是"没有话语权利的傀儡",是男性世界的陪衬。然而,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其小说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海明威超越了男性作家的狭隘视野去体验、洞察女性的苦难,并不断反思以父权文化为主的人类社会应该如何解决生存、生态困境。他对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关系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他的生态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10.
发展观的发展与30年中国改革主题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发展理论经历了生产力提高型发展观、制度创新型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三种不同的形态.这三种发展观就是要解决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生产力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制度的变革)以及人和他自身的关系问题(人自身的发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社会发展过程又必须循序渐进地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用发展着的发展观来逐步地解决这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