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2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327篇
劳动科学   26篇
民族学   143篇
人才学   92篇
人口学   44篇
丛书文集   1918篇
理论方法论   340篇
综合类   4187篇
社会学   497篇
统计学   7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451篇
  2013年   379篇
  2012年   546篇
  2011年   533篇
  2010年   567篇
  2009年   478篇
  2008年   711篇
  2007年   526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386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302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84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 毫秒
921.
鲁迅小说《故乡》的审美价值,可谓多多。如果从生态文化为切入点,可以得出新的认识:一是自然神话世界的撕裂与变异;二是“我”与闰土互补互渗,展示出古道悠远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撕裂与变异;三是生态人格的撕裂与变异。总之,《故乡》中的人们,都处在自然、社会、文化的动态过程中,经历着生态人格的撕裂与变异。  相似文献   
922.
近几十年来西方思想界从哲学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促使了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与环境伦理思想的发展,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大流派。本文对其中的各种学说观点做了详细论述和评析,认为在当前现代化建设中,有分析地借鉴西方思想,对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理论学说,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23.
孝道作为以人为发生对象的社会价值,其本质解读离不开人的自身属性。以人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孝道本质解读的基点,孝道本质的理解就产生了层次性。基于人之自然属性,孝道一般本质可以理解为贯穿于一切人类文明的"爱";基于人之社会属性,孝道的特殊本质可解读为专属于儒家思想的"和"与"忠"。孝道本质适用类别和范围的差异是孝道本质层次性的根源,孝道"爱"之一般本质普适于当前社会,而特殊本质之"和"与"忠"则会消失或转变。因此,新时代实现孝道本质理论创造性转化的突破点在于探求孝道一般本质在新环境下衍生出何种新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924.
裴頠对贵无论有着双重态度,一方面为对治西晋元康时期偏执空无的贵无论,他提出了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崇有论体系,但受限于对治情境,这个体系依然存在层次缺失,并因此制约了其理论的深入;另一方面在追求整全真理的意义上,他实质又肯定一种"真正"的贵无论,认为它通于融贯有无的最高哲学。就其批判的现实指向看,裴頠的崇有论旨在针对当时的贵无论,而无意针对王弼贵无论乃至整个魏晋前期的贵无论思潮。进一步就学理看,裴頠的崇有论其实也无法对王弼贵无论乃至后来有所偏执的阮籍贵无论构成真正有效的批判。所以无论从事实或学理角度,崇有论都不适合被整合进魏晋玄学"有无之辩"或"自然与名教之辩"的逻辑闭环之中。如若淡化对思想史特定发展逻辑的强调,崇有论的思想意义或能得到更好揭示。  相似文献   
925.
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是作曲家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创作出的一系列以蒙古族文化内涵为表现内容,以蒙古族风格的民歌、器乐曲旋律或自创的带有蒙古族风格的旋律作为作品主题并贯穿发展的交响乐作品。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是作曲家眼中的蒙古族历史、英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等一切涉及蒙古族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表现的是蒙古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传达的是蒙古族的崇高审美理想,是蒙古民族的感情、特有文化和审美方式的升华。  相似文献   
926.
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共同体的利益奉为最高价值,把自然归入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虽然对人与自然的共生作出了生动诠释,却脱离了人类实践,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诉求,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以期到达荒野的乌托邦。与此不同,“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将马克思实践自然观运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揭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确认人的主体责任,明晰“美的规律”。“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实践的向度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方法论;是以德法共治落实主体责任的生态治理论;是从美丽中国到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论。  相似文献   
927.
928.
929.
930.
付源清 《决策探索》2014,(14):94-95
源于对自然的热爱,对摄影的追求。我在工作之余坚持不懈创作,拍了许多不同题材的摄影作品。通过一次次的学习、一遍遍的实践,摄影让我学会了从多视角发现眼前事物的亮点,发现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