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篇 |
民族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34篇 |
理论方法论 | 6篇 |
综合类 | 97篇 |
社会学 | 8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71.
何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4-38
“苦”成为都市打工者组织生活史和讲述日常体验的关键词。“苦”不应该只被视为面向国家权力的言语策略,而是应该置于日常体验的不确定性中来考察。“苦”的体验一方面有唤起社会记忆和道德感受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有本质化认同和遮蔽社会不平等的倾向。 相似文献
72.
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诗人贾岛似未悬疑什么公案:衲子出身、壮岁还俗、屡试不第、“举场十恶”、贫困终生;诗歌创作以“苦吟”名世,“推敲”锻炼痴撞韩愈“节仗”,诗风可以“苦”、“僻”、“清”、“瘦”涵盖之。然而,其诗风成型的佛因俗缘,惜少揭示。在社会生活中,他得韩愈“怜惜”返还尘俗后“日日攻诗”、“年年名场”却终身不第,困顿潦倒又被讥“衲气终身不除”,究其根本,贾岛乃典型的“初心”未宁———“衲子”未得衲子之心,这是贾岛诗风形成的外缘。“诗的原因”则由于诗人欲矫“浮艳”诗风、时风的大愿和艺术实践所造成。欲“矫”之,则必示范之,诗人只能诉诸“苦吟”,渐次形成了以“苦涩”为核心,逐而蔓延开来的“险僻”、“清奇”、“淡瘦”之个体风格。 相似文献
73.
74.
董希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
《红楼梦》的宏观结构基于神话。含玉而生的贾宝玉,前身既凝聚了补天顽石和神瑛侍者神性,在人间又是大贵之家的宠儿,但却改变不了尘间规则,依旧经历人间的悲凉;而来自仙界的僧道双重力量的护佑,只能助其一灵不灭,最终逃离人间;历劫之后,人间的苦痛同样辐射到了本来无欲无求的仙界。《红楼梦》从神仙和神话的角度揭示了"一切皆苦"的生活真谛。 相似文献
75.
贾岛作为晚唐重要的诗人,在江西诗派与杜甫之间架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桥梁.在拗体诗的创作上,在诗歌的意象的选择上,在诗艺的提炼上,由工部而阆仙而江西,构成了一个纵向的承传链.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榆林沙区苦豆子资源实地调查,提出了综合利用榆林沙区苦豆子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7.
汪中的社会思想上承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下启龚自珍、魏源,在清代社会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的社会福利思想关注民生尤其是关注下层妇女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8.
冯和一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6)
"弱者情结"是心理学界未给予充分发掘的命题,"苦儿文学"是俗文学研究未给予充分关注的领域;而这两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苦儿"是在人类社会特定阶段对社会"人"群中生存于特殊家庭结构、特殊物质与精神状态下的一类弱势群体的特定称谓;而"弱者情结"正是以"弱者""弱势"为核心,由潜意识中的弱者认同、欲望和情感组成的系列复杂心理。作为经典文学类型和文学现象,那些被聚焦在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苦儿"形象,似乎都曾毫无例外地被作为幼者、弱者的代表,或者成为诠释人类悲剧命运、忧患意识、抗争精神、拯救精神的特殊指代,作为我们文学欣赏的对象,也成为我们心理学视野下久挥不去的"弱者情结"的载体,换言之,心理学视野下的"弱者情结"具有阐释"苦儿文学"深层创作动机的可能性与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9.
80.
张全耀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54-57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的"压卷"之作,它演述了崔张爱情故事,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冲破了封建樊篱,摒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私下结合,崔张爱情最后以大团圆而告终。如果我们从佛教"有漏皆苦"的角度来解读崔张爱情,不失为对崔张爱情、甚至是对生活的另一种解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崔张爱情能够较好地体现佛教"有漏皆苦"中"求不得苦"、"苦苦"、"爱别离苦"、"坏苦"、"怨聚会苦"的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