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29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98篇
管理学   2062篇
劳动科学   149篇
民族学   768篇
人才学   651篇
人口学   81篇
丛书文集   4388篇
理论方法论   808篇
综合类   9685篇
社会学   1668篇
统计学   241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461篇
  2022年   462篇
  2021年   440篇
  2020年   326篇
  2019年   359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217篇
  2016年   318篇
  2015年   540篇
  2014年   1109篇
  2013年   954篇
  2012年   1173篇
  2011年   1374篇
  2010年   1313篇
  2009年   1373篇
  2008年   1697篇
  2007年   1177篇
  2006年   1047篇
  2005年   1024篇
  2004年   1011篇
  2003年   985篇
  2002年   814篇
  2001年   693篇
  2000年   580篇
  1999年   276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01.
德、智、体、美、劳在教育活动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的。体育对德育的作用 ,无论在广度和强度、时间和形式 ,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体育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2.
中国宪法非讼化原因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宪法呈现为非讼化特征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其主要原因在于 :前苏联宪法模式及其苏维埃宪法意识的影响 ,宪法章程化、宪法纲领化和宪法问题政治化等中国现代宪法观念的作用 ,以及中国社会民主意识和公民宪法权利意识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3.
统计意识是以统计方法的精髓为基础所形成的宏观化、条理化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之一。文化素质是个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性,其外在的表现是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统计意识的形成有助于把握事物的根本性质,认识事物的格局,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三个提出认为强化写作“产品”意识的系列工程对改变当前很多学校写作教学效率低的现状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5.
邓小平具有超前的高度的知识经济意识,他的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已成为我们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武器.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内容,“科教兴国”是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动力源泉.我们应积极地参与知识经济的竞争,并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6.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职英语教育的首要问题,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利用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7.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现代化的最终完成必然要落实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就是要使国民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浓厚的臣民意识,阻碍了我国民众现代公民意识的养成,因此,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8.
阿多尼斯是当代阿拉伯诗坛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在行吟低唱中聚焦生命的孤独本色、逆境中的生命力量、生命的创伤与疗愈这三重主题,从深层次上彰显了一种辽远、广博又丰厚的生命意识。诗人以宏大的文明理想和深刻的文化意涵为基点,将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和反思寄托于诗歌语言之中,建构出一座出凡入胜、汪洋浩博的艺术殿堂。以阿多尼斯诗歌为代表的阿拉伯诗歌创作,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也为阿拉伯文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学术视角。  相似文献   
109.
《水浒传》的"社会风俗史"意义及其"精神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7,34(1):94-105
《水浒传》特殊的“集体累积”成书过程,决定了它是“历史成份”极其稀薄的“英雄传奇”小说,其绾结短篇的特点,使众多“英雄好汉”的出身经历和聚义故事成为这一鸿篇巨制的主体内容。这些主要源于宋元民间“说话”的故事,保留了大量社会生活“原生态”的描写,使《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风俗史”的意义。在漫长的成书过程中,《水浒传》不仅在叙事艺术上经历了反复锤锻,同时也积淀、凝聚了“近古”以来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普遍的观念意识和情绪心理,形成了带有时代特征的精神意象。  相似文献   
110.
《水浒传》中的武松形象被金圣叹誉为“天人”,历来得到读者的肯定和赞扬。民族危亡之际,武松被塑造成为“侠之大者”的完美英雄,成为了被压迫阶级的代言人。在消费主义思潮冲击下,武松的英雄形象被肆意解构,呈现出凡俗甚至庸俗的一面。在英雄情结的作用下,武松形象出现了回归的趋向,这显示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与敬仰,渴望从英雄的正面形象中获取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